【重要参考】小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上不去,怎么办?

【重要参考】小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上不去,怎么办?

微友提问

凌老师: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从第二单元开始,便进入了一般过去时的学习。在二、三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在课时后或作业本中出现相应的语法比较输出和练习,比如小学阶段出现的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


但注意到一些中后生的表达和作业本上,真的感觉自己好像做了无用功。在平时的新授课堂中,也一直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习得语言知识,往往很多学生在表达上会有乱套的张冠李戴的现象。作为教师,有时也很矛盾,尽量抑制不用语法规则直接说明,但在应试的卷面中与日常强调需在过程中去运用两者间,感到有些无力。


同时,对于一些中上生,他们有些是明白语法规则,但总是在表达时屡屡出错,若是我分析或指出,他们立马能纠正,但就是再次运用时,又是同样错误。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口头表达上较为熟练地表达,但在书面表达上,批阅时还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


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让学生阅读一些小语篇或进行短的小练笔,但似乎学生的语法意识还是不够,或者说我们对于学生在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上的指引还不到位。

我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呢?

谢谢!

您好!

今天凌哥想要跟您讨论两个名词,一个叫“语际语(interlanguage)”,另一个叫语法意识(grammar awareness)。

语际语

Interlanguage is the term for a dynamic, rule-based linguistic system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by a learner of a second language (or L2) who has not yet reached proficiency. A learner’s interlanguage preserves some features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or L1), and can also overgeneralize some L2 writing and speaking rules.

【重要参考】小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上不去,怎么办?

正如其名称所示,“语际语”是介于母语(L1)和目标语(L2)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而且也是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形式,比如,当学生在说He very like apples的时候,基本使用了汉语的句法规则。但是我们又要注意到学生使用了名词复数形式(apples),这是英语的词法。在这个例子中,学生能正确使用apples,通常并非思考语法规则的结果,而是替换操练形成的习惯性语言行为。

如何看待语际语?

在通常情况下,外语老师会将学生输出的“语际语”称为“语言错误”。但是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语际语是学生依据他们已经掌握或归纳的语言规则,主动构建语句结构而生成的产物。所以,语际语在教师眼里是“错误”,但是在学生那边“正确”的句子。

换个角度说吧,婴幼儿的母语发展中,不存在“语际语”,因为他们没有可参考的“母语”。但是婴幼儿的言语中会出现“残缺语”,也就是在词汇和语法储备都不足够的时候,婴幼儿会使用单词、词组、单词句(word sentence,比如Dad come),但是成人从来不会说婴幼儿“说错了”。当然,成人也不会苛求婴幼儿要会说成人水平的语言啊!

这样比方一下,相信您也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认为学生使用语际语是语言错误了吧。

同样地,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英语课程设置条件下,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和语言输入频率相对于母语学习来说,要低得多。使用外语的机会和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同样要对学生的语际语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又要马儿少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可能吗!?

在小学阶段,在只有校内教学的情况下,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常常是因为他们更乐于参与语言活动,增加了语言运用的量,而不是被动学习。

而有的孩子外语说得呱呱叫,根本不是学校教学的成果啊!而是他们在校外学习中增加的语言输入量、频率、语言运用量的结果。

小学生语际语的发展阶段

在顺利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水平总是向目标语(L2)不断靠近,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完全达到L2的水平,这是因为在词汇量、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学习者通常达不到L2的浸润条件。在我们的学校英语课程中,学生浸润于外语的时间并不多,而且,糟糕的是,即便是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有一部分学生是浸而不润的。

所以,也有人提出,将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TEFL)的情况下,语际语是永远存在的现象。

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表现由低到高排列为:

01

对外语不关注。(attention)

02

对外语关注但不理解。(comprehension)

03

对外语理解但是使用量不足。(application)

04

使用外语的时间或量比较多,但是对语法形式的关注不足。(structure)

05

学生语法能力较强但是语言思维方式偏向于母语。(thinking & culture)

这5个层次中,层次越低,语际语就越接近于母语(L1),而且它们之间是不能跨越发展的。

对于较弱的学生(比如处在第2层次),如果语言都不理解,当然是不可能掌握语法的。

相应地,你可以想象学生在这5个阶段的不同的语际语表现形式。

细说第三和第四层

您提的问题,本质上是教师如何改善第3和第4层次。

关于第3层:对外语理解但是使用量不足

我们的课堂中,真的给了学生足够的使用语言的机会了吗?不见得,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可能只是在进行替换实词的训练,比如一些挖空填词的练习,和一些对话操练的骨架结构(skeleton)。或者说,在情境的支撑下,学生依样画葫芦使用本单元、本课时的关键句型,语法结构基本上不会出错。

但是在复杂环境下,学生需要自主判断使用句子结构。然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五六年级的对话教学,篇幅较长的对话,到了操练阶段,就差不多只剩下关键句型操练了。

关于第4层:使用外语的时间或量比较多,但是对语法形式的关注不足。

对语法形式的关注是元语言认知技能(meta-language cognition)。这种认知能力通常属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但是,学习母语的幼儿和学习外语的儿童,常常处于具象思维阶段,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表意的,所以他们在语言输出的时候,很少关注或者因为语言储备不足不能关注语言形式。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为什么学生觉得英语语法难

汉语是无标记语言(unmarked langauge),而英语是有标记语言(market langauge)。

你读到汉语“爸爸来了”,你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时态是什么。

而在英语中,Dad has come. / Dad came. / Dad is coming. / Dad was coming尽管都没有时间状语,但是借助动词的各种标记,我们对各个句子的时态和含义一目了然。

这样一来,理解英语的时候,比汉语要容易,但是在语言输出的时候,说英语就变成了“噩梦”,因为在说英语的时候,不仅需要表达含义,还得同时给语句中的不同成分加上标记。你看,这样是不是难度就增加了?

我国的学生长期处于“无标记语言”的汉语环境中,就不太适应“有标记语言”,所以在自主语言输出的时候,容易忘记给词句添加上标记。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根据有关研究,学生在输出英语时给语言加标记的大致发展顺序是:名词的复数、冠词(a/an/the)、动词的-ing形式(注意:还没有be哦)、副词的ly形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er/-est)、规则动词的-ed形式、连词、……。但是这些顺序不是绝对固定的,受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顺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等影响。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我市以往的六年级毕业卷命题中,语言输出型的语法题的题量非常少。

自然语法能力

说到学生的语法能力弱,我们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语法。

Grammar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considering that the systematic rules of the language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for mutual intelligibility and, in relation to this, for build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via verbal communication. Throughout history,

grammarians have tended to either describe or prescribe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languages.

Yet, analyzing languages via isolated sentences free from their contexts, seems to be a complete fallacy, keeping in mind that language should be analyzed drawing upon its naturally occurring use in real contexts. 

请注意这段文字中的最后这句话,“然而,在缺失上下文的情况下分析孤立的句子似乎是行不通的,因为语言分析依赖于真实语境中自然使用的语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幼儿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尽管没有人讲解语法,但是他们的大脑依然能成功地解析、抽象各种各样的语句,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内化语法。

非自然语法能力:语法意识


学校教学环境下的语法能力,很多时候是非自然语法能力。这也是您最关心的内容,对吗?

您是不觉得凌哥说到了现在,一句话都没有回答您?其实,已经回答您一些了。

以上面的“爸爸来了”为例,如果没有良好的情境或语境,即便儿童替换了几十个“妈妈来了,阿姨来了,弟弟来了,……”,他在真实场景中有可能还是不会使用的,但是好在汉语是无标记语法,所以他说了“奶奶来了”的时候,大人在自己头脑中已经帮他解释好了时态。


但是,英语中不同,用错了“标记”,有时候只是不符合说话习惯(He coming或者He comed),而有时候有可能将含义也改掉了,比如将“He came”错说成“he come”。

首先,当语法形式会影响语义表达的时候,语法意识就会自然被激活。所以,凌哥一直说类似于这样的话:“在教一般将来时态的时候,不要整堂课都只有be going to do的语言输出,还要夹杂其他已经学过的时态”。

其次,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语法元素的时候,语法意识也会被激活。比如在使用现在进行时态(be doing)的时候,有的教师不将“be”动词部分交给学生输出,学生只需要输出doing部分,那么学生自主输出的时候,就可能会遗漏be动词。


最后,语法知识更多地是程序性知识,因此告知和教学语法知识,甚至学生也能说出语法知识,不代表他们在运用中就能保证正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部分语法意识较强的学生明知道某条语法规则,但是在运用时还是会犯错,然后教师一提示他们马上就知道了。


【重要参考】小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上不去,怎么办?

 总结

小学阶段语言形式(语法)的教学 

下面的每一条的每一个字都非常重要,所以,凌哥就不加粗文字了。希望您能了然于心。

01

应当增加有效的语言输入的量,使得英语语言结构得到强化。比如减少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汉语的情况;增加语篇输入;增加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语句的出现频率。

02

创设恰当的情境,增加语言的对比性操练。尤其是语言形式影响语言含义的情况,会激起学生的语法意识。

03

鼓励学生自主语言表达。每一次自主表达,都是学生在“拿语言做实验”,也只有在不断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

04

语法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培养,在考试中要少苛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输出是以表意为主的,要容忍学生的语际语。具体而言:

(1)出现语际语的时候,不要责备或者苛求自己发现错误,只要指出并且让学生跟读、跟说正确形式即可;语法意识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发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