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花样朗读让低年级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朗读指导】花样朗读让低年级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自制力欠缺,对于多次机械重复的朗读练习是排斥的。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呢?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朗读的热情,让课堂书声琅琅。


低年级学生喜欢拖长声唱读,如果让他们读得干脆些,又会出现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另外,还应该从重音、节奏、停连等方面来做指导,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

(1)听读指读

一年级只要读,我都要求指读。我示范朗读时,学生随着我的朗读用手点字。轮到他们读时,边指边读。不管是示范读、领读还是孩子们读,我都会在学生中间频繁地走动,纠正错误,表扬优秀。


听读,能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就是准确的读音,指读,能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2)教师范读


当遇到比较难处理的句子时,我会用示范读的方法。比如,《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中,狮子妈妈的话,我直接读出来,孩子就知道,妈妈是温柔中带着严厉的。

(3)减词原文对比读


在讲《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我采取以下方式与学生合作:

师:一棵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站在那里。

生: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

这样一读,学生就知道把“绿油油”和“笔直地”这两个词语读得重一些,也理解了柏树的特点,是很绿,很直。

(4)换词原文对比读


换词读,能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如,《称象》一课中,有个“得”字,我是这样处理的:

原文: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师:有的说:“必须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生:原文: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读完再问学生:“’得’是什么意思?”学生都能答上来。

(5)提示关键词承接读


如:《花钟》

原文: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

师:凌晨四点,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五点左右,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七点,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6)师生\男女对对读


在读古诗时,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我尝试打乱节奏,让学生对对读,每个孩子都兴趣盎然,效果非常好。

例:《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师: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树荫—照水—爱晴柔

师: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树荫—照水—爱晴柔

师: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树—荫照水爱晴柔

师:惜细流

生:照晴柔


(7)字体变化提示读


在学习《雷雨》一课时,闪电和雷声的变化,孩子们不好把握,我制作PPT时,便根据句子意思,把字的大小做了调整,学生看着课件,便读得很有感情。这种新奇的方式,让孩子们意犹未尽。

闪电越来越亮。(字越来越大)

雷声越来越响。(字越来越大)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三个哗哗哗,一个比一个大)


(8)问答读

原文: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师:什么凉了?

生:天气凉了。

师:什么黄了?

生:树叶黄了。

师:一片片叶子从哪里落下来?

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9)配乐读


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我常常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今天讲的《秋天》,在示范朗读时,我就配上了充满田园风青的音乐,学生听着听着便进入情境。

(10)开火车读


这里的开火车,除了传统的一组学生,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还有一、二、三、四大组轮流的“大火车”,一、三、二、四大组轮流的“过山车”。还可以一行一行开,一列一列开。或者听着老师的指令,点到哪一组就是哪一组。

(11)表演读


小学生特别喜欢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


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学生对于狼和小羊的对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这样,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


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

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使学生不断地有摘新果子的感觉,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喜欢读书,学会读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