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孩子自尊心的4件事,家长不可轻视
孩子的自尊心有多强?
曾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一个5岁半的男孩在上网课时,被老师说长胖了,忍不住委屈地哭了,站起来一边哭一边运动。
我们总觉得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自尊心就已经开始萌芽。
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开始在意大人的评价,会有策略地展示什么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称赞的,或者相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反馈和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塑造孩子的行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自尊心会让孩子更自爱,注重维护人格的尊严,在逆境中有奋发向上的意愿,自强不息。
而孩子的自尊心如果遭到破坏,就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或者变得叛逆、故意和父母老师作对。
因此,教育孩子过程中,即便孩子犯错、表现不好时,在沟通和管教上,都应当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
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拥有改变的动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有一些常见行为,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应尽量避免。
0 1
不分场合的批评、说教
古训有云:
“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讲的是,年幼的孩子有过失,在责备的时候应该慎重,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
被后人总结为“教子七不责”。
其中,当众批评教训孩子,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在众人的目光下,孩子记住的不是家长讲的道理,而是那种无处可逃的难堪和羞耻感,成为一生的心理阴影。
长此以往,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叛逆,不服管教,内心自卑。
认识一位妈妈,一直对孩子不爱打招呼感到不满,每次有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孩子不出声,她就会当着大家的面朝孩子发脾气:
“你哑巴了?不会喊人啊!”
“说了多少遍了,这么大人怎么一点礼貌不懂?”
“你看这孩子,有什么用?”
她认为,当着人多的时候批评孩子,让他知道丢脸,孩子就会长记性。
然而结果是,孩子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从小学上到初中,也从不会跟人打招呼。
胡适先生曾在回忆母亲的家庭教育时讲道:
“母亲管束我甚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批评孩子,最好是关起门来,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家长懂得给孩子留面子,保护他的自尊心,教育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0 2
到处宣扬孩子的隐私、糗事
网上曾有一个话题:为什么孩子长大了,什么话都不想跟父母说?
其中有个回答引起了许多人共鸣:
“自己当秘密跟爸妈讲的事,转眼周围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了,从那之后我什么事都不想跟他们说了。”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鼓起勇气把心事跟父母分享,希望得到理解、安慰,结果却被父母当作笑话、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外人议论。
这种行为,真的会让孩子很受伤,渐渐对父母感到失望。
其实很小的孩子就有羞耻心了,自己做过的一些糗事、心里的小秘密,不想被别人知道。
比如尿床、拿家里的钱被父母发现、喜欢班里的一个同学、干坏事被老师批评了······
孩子愿意跟父母讲,是出于信任父母,父母有责任帮孩子保守秘密,保护孩子的隐私,而不是觉得好玩有趣就到处宣扬。
再小的孩子内心也会有这样的意识:我不喜欢在外人面前被“丑化”,我希望在别人面前被尊重。
在家中,特别是在外人面前,不让孩子出丑、没面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
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会充满自信、有责任感、进取精神。
当众议论孩子的隐私,拿孩子的糗事当乐事讲,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没有安全感,不再信任父母,影响亲子关系。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尊重孩子的感受、隐私,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0 3
贬低、打压孩子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伴随着犯错误、惹麻烦、不听话的行为,常常惹得家长生气、抓狂。
激动的情绪下,家长往往会口不择言,说出许多伤人的话,贬低、否定孩子: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
“笨得像猪一样,教了几遍了!”
“你看看你,再看看别人。”
“就你还想当老师?到时候把学生都教坏了。”
······
还有的家长怕孩子骄傲,希望孩子更优秀,就用“打击式教育”来激励孩子,很少给孩子肯定。
殊不知,家长长期的“差评”,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他想的不是如何改正错误、努力进步,而是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之中,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斗志。
自尊心受损的孩子,还会变得“没皮没脸”,对父母的教育、批评感到麻木,自我放纵。
毕淑敏曾说: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指出: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做的事就是贬低。
“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被肯定、被欣赏,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
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孩子,会建立起较高的自尊水平,自爱、自信、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名誉、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
家长应当注意自己的语言,管教孩子时就事论事,不否定孩子整个人、攻击孩子人格。
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客观理智地和孩子沟通,多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给孩子肯定,教育效果会更好。
0 4
忽视、不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想法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错误心态:
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他的感受、想法无足轻重,于是在教育中不自觉就会很随意地对待孩子。
对孩子爱理不理,心情好的时候会好好和孩子对话,不想理孩子的时候就直接忽视;
拿孩子说的话、表达的情绪不当回事,不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事情,孩子没有一点话语权、选择权······
这些行为,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
如果孩子常常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缺少存在感、价值感,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性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孩子再小,也应该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尊重他,这样他才会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思维成熟的成年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和孩子说话时认真倾听、积极回应;
说话做事考虑孩子的感受,重视他的想法,合理的予以采纳,不合理的讲清楚原因;
安全范围内、非原则问题上,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给他充分的自由成长的空间;
信任孩子,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0 5
自尊心,是孩子自律的基础
家长总希望培养出自律的孩子,事实上,一个孩子的自律性,与他的自尊水平息息相关。
自尊水平较高的孩子,往往内心有一种想要变得更好的意愿,于是自我激励,主动积极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逐渐形成自律。
而自尊水平很低的孩子,通常对自己评价很低,认为自己就是不行,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表现越来越不尽人意。
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语言、教育方式,是在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还是在破坏孩子的自尊心?
除了避免以上四种容易破坏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家长还可以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孩子尝试、挑战,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用尊重、爱和信任,引导孩子爱自己、积极评价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建立起恰如其分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