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该做些什么?
孩子从幼儿阶段进入小学,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度。其跨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幼小衔接”该做些什么呢?
1、适当的知识储备。
这里讲的知识储备并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的课本知识。而是一些阅读能力、数学思维、生活经验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对于语文学科来讲,适度增加识字量就是一个知识储备。从开始,全国所有学校都统一使用教育部编写的教材。孩子们进入小学后语文第一单元直接学习生字,第二单元才开始学习拼音(拼音教学作为识字的工具,一共只有两个教学单元,)。识字能力决定了孩子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入学之前开始亲子共读。家长在给孩子读书或者讲故事的时候,最好用手点着字一个一个地读。每一次读书的过程就是孩子潜意识去认字的一个过程,也是告诉孩子读书看报不能囫囵吞枣,要一个个字读清楚,理解透彻。这对以后作业和考试的读题理解至关重要。
识字除了大人教读之外,也要做到在生活中识字。路边的店名、广告牌、超市里的零食等等都可以成为识字的工具。具体可以参看我曾经写的《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识字老师》。
至于提到的数学思维,具体来说,孩子虽然不需要熟练掌握十以内计算,但数字1到10还是要认识的。如果给他几个小棒,让他摆摆“3+2=?”他会吗?给他俩十以内的数字,他应该能够分辨谁大谁小吧?分不清没关系,在家里那几个水果一摆就清楚了。在收拾玩具时,能够准确分类也是很棒的思维能力哟。在生活中有技巧的对孩子进行一些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一年级的学习。
2、良好的倾听习惯。
会倾听,既是一个好习惯,更是一种优秀的能力。进入小学以后,知识性学习成为了主要内容。老师给四五十个孩子讲课,主要通过语言表述进行内容的传达。孩子是否具备良好的听讲习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有个好的学习结果。
因此,平时在家和孩子交流时,要彼此看着对方进行谈话,必要时让孩子对大人的某些内容进行复述。在家会看着家长的眼睛,认真听家长讲话的孩子。到学校以后,就知道老师讲课时也要看着老师,用耳朵认真倾听。这样的孩子,学习多半不用愁。
3、足够的手部力量。
进入小学,孩子首先面临的就是写字。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都需要书写。同样是零基础入学,手部力量较强的孩子经过同样多的指导和练习,他们握笔更加准确,写字更加规范漂亮,书写动作也较快。
如何训练手部力量呢?假期里可以培养孩子做家务,择菜、洗碗、洗自己的小衣物都是非常好的锻炼。另外做手工、画画、弹琴等活动也可以极大的锻炼手部的力量。如果家长有时间,也可以在网上查看正确的握笔姿势,提前对孩子进行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是规范书写的良好开端,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4、阅读书籍的习惯。
阅读能力,已经成为现在学习中除智力以外又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了。纵观新一轮高考改革,阅读理解能力成为了考查的重点。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读指定的配套书目(双流区入学的孩子们每学期六本必读书目,六本选读书目,期末还要进行测试,阅读量是非常大的)。
如果从小就开始亲子阅读,那么孩子大多数都会很容易就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如果家里没有阅读氛围,这时候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了。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家长每天亲自陪同阅读都是非常不错的方式。良好的阅读能力能为将来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习惯。
专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是必备的能力之一。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这对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我在课堂上观察得出:凡事专注力高的孩子都会倾听,完成作业又好又快,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拔尖。相反,那些一边玩着橡皮铅笔一边听课的孩子大多数学习是不够好的。
上小学前就要尽可能的培养孩子专注做事的能力。
假期里可以设置一些小的挑战,比如专注看书二十分钟不搞其他的,或者专注画画半小时,听故事音频二十分钟等等。但切不可把看电视时的投入误认为是孩子的专注力体现。相反,电视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头号大敌”。
6、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在前面的十个问题当中4、5、9都涉及到了孩子的生活能力。进入小学以后,一个班主任老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管理至少四五十个孩子。对于上厕所、喝水、穿脱衣服、系鞋带、扣扣子这些琐事大多是无暇顾及的。最好在入学前就完全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
另外,进入小学后一定要在家吃早餐。来到学校就开始早读学习,要经过四节课的学习才会统一吃午餐。中间是没有任何加餐环节的,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