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刊】用爱呵护心灵—–衙口中心幼儿园小四班家长经验分享

【育儿刊】用爱呵护心灵-----衙口中心幼儿园小四班家长经验分享



呵护心灵

搭建家长育儿交流平台,一起交流分享优秀家庭教育经验。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一起切磋,一起琢磨,上下求索,共伴孩子们快乐成长。衙口中心幼儿园幼儿园开展了“家长育儿经验分享”活动。

“关注幼儿心理”经验分享:《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下面是小四家长育儿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定会有所收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小四班 吴悠家长(陈月娥)



家庭教育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足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学校应尽可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促进亲子关系和谐与家庭教育科学地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墨子所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为人之初所接受的教育,不正如染素丝。家庭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更应该贯穿于孩子一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能发现有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早期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及原因。

(1)二胎政策之前,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孩子少了,家长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娇惯孩子。尤其是第一胎的孩子,家长爱护过甚。孩子辨识力不高,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心理会越来越脆弱,社会适应性差。这很容易使幼儿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性格缺点。当处于需要与人互动交流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这样的孩子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和攻击性行为等。

(2)父母对孩子教育过于专制和粗暴。这类家庭的父母信奉“不打不成器”的教条,在教育过程中不考虑孩子情绪,采取粗暴强制态度,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这些行为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紧张、焦虑等障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孩子表面上屈从,到了青春期后,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专制与粗暴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说谎、懦弱、孤独、固执、粗暴等问题。

(3)父母缺乏榜样力量,不能身教。如果在子女面前不注意约束自己,就等于无意中教唆子女学坏。你不能要求一个在麻将桌旁长大的孩子远离赌博,你也不能要求一个在辱骂声中长大的孩子彬彬有礼。古人曾子“烹彘成教”的故事,是我们很好的正面教材。

(4)缺乏言教或者缺乏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然而身教却不能代替言教。身教只能告诉子女应该这样做,却无法告诉子女为什么要这样做;言教可以提出更为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

二、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育的本质就是爱,不单是智育,更应该是德育,是心育。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既施予爱,同时也期望得到爱的回馈。想要研究如何让孩子爱我们,首要任务还是得先研究我们如何爱孩子。可以以爱为切入点,家长、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以促成这一问题的解决。

 

(一)创建家长学校,教会家长如何爱孩子,如何教育孩子。

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育者都是经过相关的系统培训的。而作为孩子终身教育者的父母,却缺少这种培训机制。应该尽可能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机会。

学校可定期开办家长讲座,聘请专业的讲师,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尝试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使之系统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正确地认识亲子关系。家长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多方面获取教育技巧信息。家长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案例方面的积累,据此可以更清晰、条理地开展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培训,让家长分清楚爱与溺爱的区别。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爱就是溺爱。让家长设立自己的教育原则与底线,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家长必须意识到“过犹不及”这个道理,采用中庸的方式去处理家庭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获取赞赏与认同的心理更为强烈,老师与家长都不可忽视。此时他们的价值观、是非判断标准正在逐步形成、稳定。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对他们而言效果最佳,不仅对他们有激励作用,更具有引导作用。例如孩子在运动会中获得较好的名次,拿回了奖状。此时家长说:“真没想到你还有这方面的潜力。看来我还得花点时间重新认识你。”幼儿除了有共同分享的喜悦之外,还将有继续努力的动力。此后也会更努力去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别人“重新”认识他。只因为他们得到了爱的共鸣。

父母的爱不能默默无闻。中国式家庭教育感情的表达更为含蓄内敛。应鼓励亲子双方在适当的时候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在幼儿教育阶段,这种表达是顺理成章的,更为容易展开。让孩子牵牵自己的手,在学龄前非常平常的事,孩子长大后却渐渐成为奢望。因为不能忽视幼儿阶段的情感表达。这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小时候你牵紧孩子的手,长大后孩子会牵紧父母的手。

家长关爱孩子的方式可以适当调整,从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到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他们更喜欢同哪一类的小朋友玩耍分享?他们最害怕什么事情?我们是否能理解,并在关键时刻给他们支持与帮助?这种全面的关怀与互相扶持可以为终身亲子关系的和谐奠定基础。

(二)以学校为平台,引导孩子理解关爱父母,并学会与父母相处、交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部分学生主动接受智育的源动力都来自于爱。在校表现不佳时,都会出现懊恼情绪,表现在语言上是:我令父母很失望。这是典型的爱的表现。担心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伤害父母。理解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理解、尊重父母,激发他们的这种源动力,以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爱是双向的,是需要沟通与理解的。学校可以利用亲子活动,为孩子理解父母提供机会。老师们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父母相处与沟通。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原动力,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与不可代替性。学校教育正在不断地改进、社会教育也越来越完善,家庭教育也应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当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能够将这三种教育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童心解锁

—-让孩子学会快乐交往

小四班 施景泓家长(王群芳)




我们家的老二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很听话也很安静的男孩子。从小比较腼腆,不敢与人主动交往,但在家的时候,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表现得很开朗、很活泼

上幼儿园前,在单位里或小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结伴玩耍,跑呀、笑呀,可是我们家景泓从来都是默默的在一边玩或保持距离远远看着其他小朋友玩,从不主动找人玩。  

疫情前上学,他一上车就秒安静,与同车小朋友也不说话,也不与爸爸妈妈聊天。停车场下车后,他会带着哭腔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时候来接我”、“我不想去上幼儿园”等。即使进园后,也是自己一个人玩区角,很少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

今年三月疫情复发,恰好在单位居家隔离,我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能够想办法帮助孩子培养的同伴交往能力。

孩子在离家后变得安静、不主动、甚至害怕到陌生环境长时间独处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经过反思认为应该是我们为他创造的活动圈子太小,他从小就习惯了安静、单一、稳定的环境。从小到大,都是家人陪他玩,即使到外边,我们也一直守在他的身边,没有给他与同伴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缺乏与外人交往的经验,遇到外人时,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那该怎么办呢?经过商量,我们尝试用正面教育,不断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给孩子做主动交往的榜样。

刚好单位里住着因疫情不能回家的不少同事,大家都住学校宿舍,来往方便,平时也比较熟悉。首先,我们邀请两三个同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给孩子创造一个小型的交往圈子,鼓励他多和小伙伴们玩,事先准备好书本、玩具、零食、水果等,为他们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让他逐渐学会与小伙伴相处。每次孩子稍有进步,能较好地与小伙伴交往时,我们会及时鼓励,如“你能和小朋友交换玩具,真好!”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

在和小朋友们变得熟悉后,我们鼓励他到小朋友们家串门。令人欣喜的是,由于孩子在前段时间的玩耍中感到共同游戏的快乐,一下子就答应了,不过还得爸爸妈妈陪着去。但爸爸妈妈陪着也有好处,孩子能看到大人间友好交往的榜样,有样学样,一来二去中,他也渐渐学会如“敲门、打招呼、请坐、谢谢、再见”等的交往好习惯。

接下来,我们开始增加孩子户外活动的频次和时间,引导他参加小群体活动,如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沙子、和男孩子一起骑自行车、和大朋友一起捉迷藏……在玩耍过程中,他慢慢拉开和我们牵绊距离,胆量慢慢变大了,最后能够独自与小伙伴玩耍,到约定时间再去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尝试创造与成年人交往的机会的做法。我们特意跟相熟同事打招呼,让他们主动给景泓布置一些小任务:如帮忙拿东西、送东西或每次问他一些问题。完成后,同事们大声夸奖、肯定他,让他尝到了与人交往的甜头,自信心不断增加,变得更爱交往。之后每次出门玩,都想着带些小零食,说要请叔叔阿姨吃,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好朋友,因为老师说分享是好的行为……

看到孩子的变化,我们真的非常高兴。疫情复课至今,加上老师们在幼儿园的帮助引导,景泓上学表现也明显转变,每天开开心心坐车上学,在车上与小伙伴聊天说话,入校门时与我们告别,每晚睡觉前和我们分享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表现……

是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可以在交往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们家长不可坐视不管,只要和善而坚定地加以引导、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就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