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编者按:


12月18日,是“梦想好课堂” 全国展评活动的第一天。来自全国的35位优秀梦想老师同台展示中国儿童素养教育的最新成果,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共计450余位嘉宾来现场观摩,全国近万人次观看了本次线上直播。


开幕式上,厦门大学洪志忠博士发表了题为《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的主题演讲,现将文字版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大家好,我是厦门大学的洪志忠,‌‌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关于好课堂‌‌观课的‌‌一些思考,‌‌刚刚齐华老师‌‌‌‌从整个观课的流程标准、观课的逻辑跟大家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会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作分享。

 

‌‌我们在梦想课程课堂实施中,‌‌一直在提倡‌‌一种‌‌合作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观课的过程中,‌‌如何来看看学生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图,‌‌它作于1900年,‌‌这时法国巴黎正在召开世博会,有一大批艺术家憧憬描绘‌‌着100年后‌‌人类社会‌‌的图景?‌‌大概有二三十部这样的漫画,‌‌有关于现代战争的,‌‌有关于海底旅行的,‌‌有关于现代运输业的……

 

这张图是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想象。图中学生戴着一套设备,‌‌‌‌设备连着机器和电线,‌‌在这台机器上,‌‌‌‌一个老先生从书架上把一摞摞的课本、‌‌教科书放进了这样的一台仪器,‌‌助教就在将课本书籍进行搅碎,‌‌这些所谓的知识就变成了电流信号,‌‌通过电线传到了每一个‌‌孩子的脑袋里面。

 

我们可以看到100多年前‌‌的人们‌‌对于教学‌‌它所秉持的一种假设或者一种观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课堂里面,‌‌他们仅仅局限于个体学习,‌‌每个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不会发生‌‌同伴之间的合作。‌‌在这样的课堂里面,只有简单的知识传输,‌‌没有情境的创设,‌‌不需要深度的体验,探究和有问题的假设。‌‌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习惯,在某种程度依然存在‌‌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这也是我们梦想课程‌‌存在的最重要的社会价值。‌‌以培养学生为目标,与素养教育为本位,‌‌以求真有爱的追梦人为价值追求,‌‌以合作体验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

 

‌‌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着‌‌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看看课堂上‌‌这样的一些学习方式到底是怎么发生?‌‌怎么样更为有效?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丰子恺先生画了很多教育漫画,‌‌这张漫画叫做“‌‌某种学校”,‌‌我把它重新改编了一下,‌‌其实这样的课堂‌‌我们也见惯不惯,‌‌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公开课环境下,‌‌老师‌‌创设了一个特别热闹的情境,‌‌学生也是全情的参与其中。‌‌课堂上的学生全情参与表演, ‌‌观课教师‌‌就站在下面‌‌看热闹。


在这样的一种喧哗的场景之下,‌‌学生是否真实地去学习,‌‌我们似乎没有更多的去关注,‌‌更‌‌多是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体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老师‌‌做情景设计的时候,‌‌是不是以追求动情,‌‌甚至把打动学生催下眼泪,‌‌把评委老师催下眼泪作为目的。


我想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到底有没有发生?‌‌发生进展到什么一个程度?‌‌我想这是‌‌梦想课以及我们听课,观课最重要的一个指向。

 

‌‌今天我会从“观课老师的观察”,‌‌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一看‌‌这种体验式‌‌以及探究式的学习,‌‌评课标准是什么。‌‌这是的评核标准,‌‌我想大家通过之前的学习也会比较的熟悉。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从规范的角度,‌‌我们在上课时已经形成的若干种模式,在我们展览的过程当中,‌‌进行一些程序上、时长上、环节上的一种规范,‌‌这是一个观察的维度。另外我们关注的是透过热闹的背后,‌‌看到一些‌‌教育规律或者一些专业体验的地方。‌‌比如说对于活动设计‌‌要有趣味,‌‌紧扣目标问题驱动任务清晰。‌‌那么有这样的一些目标,‌‌就不仅仅是从规范的角度,‌‌更多的时候要从有效教学‌‌进行考量,‌‌从教学评一致性这种专业考虑来进行设置的。

 

‌‌规范‌‌是我们第一步的目标。‌‌通过这样的评课标准,‌‌我们是‌‌想通过一种专业的引领,‌‌将好课堂的学生学习的‌‌深度、‌‌影响,‌‌真实‌‌地观察出来。从操作的角度来看,‌‌规范其实‌‌相对来说是容易做得到的。而从‌‌专业的角度上面来看,‌‌这是存疑的。‌‌刚才大胜老师和齐华老师举的一些例子,‌‌‌‌两种不同情境的创设,‌‌哪一种是更有意义、‌‌更有效,‌‌更能提醒专业的,‌‌这其实更是需要我们去思考。

接下来我‌‌围绕这三个问题:‌‌如何来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如何观察学生的体验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从这三个维度,‌‌简单的‌‌谈一谈我自身的思考。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首先,‌‌如何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呢?‌‌我大概梳理了一下好课堂的‌‌评测标准,‌‌‌‌比如说他一条标准,‌‌既有可能体现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体现的探究学习,‌‌也有可能体现体验学习。‌‌我们只是从大概的分类的角度,‌‌把这样的一些评测标准进行相应的归类。‌‌其中关于合作学习,‌‌在评测标准里面有这样一条,‌‌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元途径参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经历较为完整,‌‌这就是关于合作学习的‌‌评课标准,‌‌这里我们就要去思考了,‌‌到底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是更加有效的?‌‌几乎所有的我们的梦想课堂都会采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但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更加有效,‌‌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这里我们就要回归到对于合作学习的若干思考,‌‌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以及有效性。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我想至少有这四个要素‌‌是关键的。
  • ‌‌第一要素是积极的个体关联。我们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一种宽容,‌‌相互鼓励,‌‌一种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

  • ‌‌第二‌‌要素是明确而共享的目标。‌‌我们的合作到底要达成什么?‌‌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要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作品?‌‌这是目标问题。

  • ‌‌第三要素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冲突,‌‌‌‌那么如何去处理这些观点的冲突?‌‌就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沟通的技能。

  • ‌‌第四要素是经常为我们所忽略的,‌‌就是我们的‌‌合作学习,‌‌那么在小组当中,‌‌每一个小组成员,‌‌他所承担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担负的责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最后给他一种奖励,‌‌代币券、‌‌小红花、‌‌各种各样的奖励的时候,‌‌如何去衡量个体的进行,‌‌个体的贡献以及小组的作品。

 

从‌‌的新课改以来,‌‌这一直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我们在观课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看合作‌‌学习它质量的高低?‌‌评分标准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规范,‌‌一个指示性的方向,‌‌在这样的标准指示性的方向之下。‌‌我们如果从具体的情境来看,‌‌‌‌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应的视角。‌‌比如说‌‌在积极的个体关联,‌‌这样的一种合作关系方面,‌‌学生是不是善于倾听,小组‌‌是不是出现“一言堂”这样的一种现象。再比如小组有没有‌‌明确的共享的这样一个目标和分工,‌‌我们老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指标指定的发布的时候,‌‌是否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白我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成果,‌‌什么样的一个作品。‌‌还有在活动时间之内,‌‌我们的小朋友他所花费的这些时间是不是真正的‌‌用于‌‌与学习相关的任务上面?‌‌所以在这里从4个维度提供给大家去观察、‌‌合作学习质量的若干的可以参考的视角。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我们来看一看第二种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体验很重要,‌‌如果我们的学习‌‌仅仅有认知,‌‌没有体验,‌‌没有这样的一种动机的参与的话。‌‌那么其实是很难达到我们所预期的育人目标。‌‌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主要是研究高等教育的,‌‌这几年最火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什么呢?‌‌就是学生的学习体验的研究,‌‌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经过4年之后,‌‌学生对于课程教师评价,它的一种体验度到底是什么样子?‌‌甚至这样的一些研究,‌‌像清华大学、‌‌北师大各个学校都在做,‌‌但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基础教育,‌‌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种体验,‌‌学习它的重要性。

在评课标准里面,‌‌我大致地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比如说参与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是不是在一种安全的文化氛围下‌‌发生?‌‌我们能不能去引导学生思考‌‌以及的一些深层性的目标?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体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传统的‌‌跟团‌‌观光旅游。‌‌每一个景点都是走马观花,‌‌每天早上5:00导游把大家叫起来吃饭,‌‌然后赶紧出发,‌‌一天要赶几个景点。‌‌在两三‌‌天的行程里面,‌‌给你安排了好多的类似的项目,‌‌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体验,‌‌其实是很不好的。‌‌特别是随着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活品质的它的这种要求的提高,‌‌这样的一种传统的观光方式,‌‌已经‌‌慢慢的落后了。‌‌

 

而现在我们更提倡的‌是‌一种深度游的体验,‌‌‌‌他不会很匆忙,‌‌景点不会很多,‌‌但深度游可以让你对于某一个地方,‌‌它的文化特色、‌‌历史发展‌‌有一个更深度的‌‌体验、‌‌了解。

 

‌‌那怎么从观光游到深度游,‌‌怎么去培养学生积极的体验?‌‌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作为借鉴的抓手:‌‌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课堂当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学生在这堂课上他注意力‌‌到底‌‌是不是‌‌保持相对的稳定及‌‌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动性。

 

洪志忠丨好课堂,怎么观——基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一些在观课时可以‌‌作为视角‌‌来切入。‌‌这样的一些视角其实是‌‌弥散到我们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当中的。能使用学生感兴趣或贴近学校生活内容来创设情境,比如说在观课的环节里面,‌‌第1个环节让学生迅速的能进入学习状态,‌‌专注的学习状态。‌‌第2个能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环节的搭配,‌‌维持学生较稳定的‌‌较稳定的注意力。‌‌在这堂课上我们有可能是采取的个体学习,‌‌有可能采取合作学习,‌‌有可能采取探究学习。‌‌但是通过这样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的搭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一种稳定的水平,‌‌而不至于这种大起大落。‌‌


根据认知规律,‌‌每个人集中进行学习的时间,‌‌只有15~20分钟左右,‌‌人的注意力是很涣散的。‌‌所以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学习方法的搭配,‌‌让学生克服这样的一种认知。‌‌当然了,‌‌还有其他的这些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表现成功的机会,‌‌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的是一种非利害性的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让他回答‌‌可以留出更长的足够的等待时间。‌‌

 

从体验学习的角度上面来看,‌‌我们去评价一堂课,‌‌他的一个学习过程。‌‌还有学习有没有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最后他的这样一个学习‌‌成果‌‌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产出。

 


这张漫画,‌‌我想大家应该也比较熟悉。‌‌在‌‌照片里面,‌‌有一只狗叫tiger,‌‌一天小主人带着tiger‌去跟他的小伙伴说:我教了tiger吹口哨,‌‌他的小伙伴很吃惊, ‌‌贴近tiger好久后问道:我没有听到口哨声啊。‌‌小主人说我只是告诉你,‌‌我教了tiger吹口哨,‌‌但‌‌有没有学会?‌‌这个‌‌不归我管。‌‌

 



梦想课程体验学习‌‌是有很多课程类型的,‌‌比如说一些戏剧、‌‌一些绘本,这些不同的体验学习的课程类型,‌‌‌‌到最后去观课时,‌‌他到底有没有产生作品?‌‌产生了什么作品?‌‌这就是观课的一个重点,是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观察的一个重点。‌‌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我们知道舞蹈创作,‌‌身体有着无限可能,‌‌我们是否创生了舞蹈动作,‌‌在适当的场合表达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在戏剧创作方面,通过戏剧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戏剧表演、‌‌创作戏剧,‌‌这些就是对于体验学习方式‌‌为主的课程类型当中,‌‌对学习成果‌‌要去关注的一些重点。‌‌

 

当然了,‌‌我们可以去匹配相应的量规或者评分标准。‌‌比如说音乐创作,‌‌你创作出一个音乐作品来了,‌‌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我们可以做相应的评分标准,‌‌一些量规来进行相应的跟进,‌‌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一堂好的探究课该怎么样评价呢?

 

‌‌我想可以用这4个拟声词‌‌来进行‌‌描述。‌‌一开始的时候,‌‌当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提出了一个问题,‌‌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说认知基础产生一定的冲击。‌‌这时候学生‌‌会发出‌‌这样一种惊叹的这样一种声音。‌‌通过学习,‌‌当学生把自己‌‌原有的知识与新的学习生‌‌结合的时候,‌‌对于现象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的时候,‌‌它会发出原来是这样子的一种声音。‌‌‌‌探究式学习,‌‌我们还是鼓励让学生动手去做,‌‌去完成相应的项目。‌‌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可能是哈哈的声音。‌‌‌‌到最后当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就像我们好课堂,‌‌‌‌一个探究式的课堂。‌‌我们可以从哈哈以及耶这样的一个拟声词来描述,‌‌在我们的评测标准里面与探究学习相关的。‌‌比如说我们是否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问题。

 



‌‌‌‌可能在我们特定的场合,‌‌更多的问题其实是老师设计好的。‌‌但是如果在我们日常的普通的加强课里面,‌‌能不能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我想‌‌是对一堂课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权衡点。‌‌活动有设计有趣味,‌‌紧扣目标问题驱动任务清晰,‌‌结构完整。‌‌这里刚才‌‌齐华老师提到了,‌‌这个建构主义是我们梦想课程的这样一个理论基础。

 



‌‌我想也用这样一张简单的来跟大家呈现一下,‌‌‌‌这个是‌‌绘本里的鱼牛图,‌‌‌‌故事是这样发生的。‌‌小鱼和小青蛙,‌‌从小出生在一个池塘里,‌‌‌‌有一天他们突然萌发了这样的一个想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小青蛙是两栖动物,‌‌他蹦蹦跳跳的离开池塘,‌‌小鱼去不了,只能让小青蛙替着一起到陆地上去采风,‌‌然后把他的所见所闻回来之后告诉小鱼。小青蛙回来之后就跟小鱼‌‌很手舞足蹈地描绘:‌‌我在陆地上经过一片草地,‌‌看见了一群奶牛,‌‌奶牛真的是一群‌‌神奇的生物,‌‌它们长着两只角,‌‌它们吃草,‌‌他们的皮肤黑白相间,‌‌他们有四。‌‌小鱼听完之后,‌‌很‌‌赞同小青蛙的说法,‌‌说奶牛的确是一个很神奇的生物,‌‌但是这时候小鱼习得的奶牛的形象,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没错,‌‌小鱼习得的这头奶牛有四条脚吃草,‌‌皮肤黑白相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这头牛,‌‌他还长着鱼腮,‌‌还长着鱼鳍。‌‌还长着一个尾巴,‌‌我们发现小鱼的学习,‌‌是在自己建立在自己原有的这样的一个认知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要摸清楚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到底对于几年级的学生‌‌是合适的。‌‌我们要设计什么样的任务,‌‌设置什么样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的接受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所设计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体验式学习里面,‌‌我们发现‌‌很多好课堂,‌‌‌‌经常会采用一一种项目式的学习设计。‌‌那么我们如何去观察这样的一些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质量的高低呢?


‌‌在项目式学习理念,‌‌有这样的八条黄金准则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比如说第1点,‌‌我们这堂课的目标,‌‌我们这个活动任务这样一种探究式的项目的‌‌设置,‌‌我们要指向什么呢?‌重点知识或者关键的核心素养养成。

 



‌‌我们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要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一定的挑战性,‌‌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学生完成不了,‌‌太简单了,‌‌经常就去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了。‌‌第3个,‌‌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否在探究,‌‌有一种持续性的探究。‌‌第4个是项目尽量的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兴趣,‌‌要有一种具有真实性,‌‌尽量贴近生活的‌‌问题,‌‌他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当我们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之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对这个方案进行修订过程,‌‌这样的一些‌‌观测点,‌‌可以为我们来观察我们课堂上的一些学习活动,‌‌一些项目设计一些问题,‌‌设计的环节,‌‌提供一个观察的切入点。

 

‌‌下面‌‌我仅仅简单的通过一段时间,‌‌把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式学习背后的‌‌原理及可能的观测点,‌‌跟各位进行了一个分享。

 



我们的好课堂,‌‌我们的评分标准,‌‌其实一条设计的思路,‌就是教学评的一致性,‌‌也就是我们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评价任务,‌‌以及到最后你怎么打成绩,‌‌要做一体化的设计。


‌‌其实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我们‌‌在都知道目标的撰写‌‌是一个行为动词加上行为内容,‌‌它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这样一个行为动词,‌‌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它代表着不同的认知层次,‌‌这是我们知道的这样的一个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一个基本的常识。‌‌‌‌当‌‌我们在进行教学评设计的时候。‌‌要让自己清醒的保持‌‌一种专注度或者说一贯性的话,‌‌在目标的设计时候,‌‌用我们选择行为一定的行为动词,‌‌在进行教学活动以及‌‌评价设计的时候,‌‌我们还是紧抓着这样的行为动词,‌‌或者与它相当的一个认知层次的行为动作。‌‌


至少它一个是从形式上面,‌‌能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我的这个教学目的,‌‌我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它要围绕着‌‌某一个认知层次,‌‌某一个任期目标来展开。‌‌而某一个认知层次,‌‌某一个目标,‌‌我们是体现在具体的行为动词上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技巧,‌‌可供参考。‌‌但在实际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境来进行调整。


 教学一致性里面一个很简单的一种思路,‌‌就是逆向设计。‌‌逆向设计我们用一个很简单的,‌‌就是用这个右手边的这个漫画,‌‌就能进行解释。‌‌到底我们是先射箭还是先画了一个靶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和评价相对来说一般是教学在前,‌‌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会过多的去关注评价目标的设计,‌‌在传统的教学形态当中,‌‌箭射出去之后,‌‌我们再去那边‌‌画画靶子,‌‌然后欺骗自己,‌‌我的教学是有效的,‌‌你看我渐渐都命中打击。


‌‌那么逆向设计它‌‌其实就回归到常识,‌‌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导向,‌‌评价设计的导向。‌‌我们射箭的方向是针对靶心,‌‌这个靶心是事先已经画好的,‌‌不能说你先射出箭,‌‌然后你再跑下去画靶心。‌‌所以这个评价设计这个逆向设计,‌‌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学习目标,‌‌以及能证明达到这样一些学习他的募集证据到底是什么样子。


设计学习活动,‌‌之前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预期结果学习活动后进行评估,‌‌这是一个较传统的一个设计的一个环节。‌‌逆向设计我们强调的一个新的顺序的调整是‌‌预期结果,‌‌确认评估依据,‌‌然后再来设计学习活动。‌‌所以‌‌在我们的好课堂的一个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评分标准的这样一个设计之后。‌‌其实是体现了我们在一种教学评一致性以及逆向设计的这样一个思路。

我想在今后我们的好课堂推广的过程中,‌‌如果能‌‌围绕着学生的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去观课,‌‌选取相应合适的切入点,‌‌进一步的去理清教学设计背后的一些‌‌思路,‌我们的这种课堂品质是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