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学生物学大概念之我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继颁布实施。这是中学阶段生物学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特别提出:内容聚焦大概念。

从上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学科领域的发展极为迅猛,科学突破层出不穷,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趋于更加深入和丰富。而面对如此一门“潜力”学科,在中学阶段的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将生物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关联?


我以为,“大概念”的提出和“三级概念体系”的建立,则是比较理想的回应。

根据课标规定了三个层面的概念:“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重要概念”的三级概念体系。也就是说越是上位的概念越重要,需要留下来满足终身发展需要;越是下位概念,越不是很重要,更多起的是支架作用,当为上位概念的建构作出应有贡献后,可以“成功隐退”,不必长留于脑海中。

初中生物学学科有如下大概念:

高中生物学学科(必修)有如下大概念:

【教育教学】中学生物学大概念之我见为了方便记忆,并在教学中不断注意贯彻落实,我想出了简便的记忆方法: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生物学的大概念可以概括为“活着”。

初中的大概念,主要反映出各种生物是怎样生活的。更多是从现象入手展开。

高中(必修)的大概念,仍然是围绕“活着”,从原理角度进行探讨。“分子与细胞”模块,物质→结构→代谢;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遗传与进化”模块,生命世界有延续→过程中的变异→进化和多样性。最终“灭绝是必然的”。在个体、种群生老病死历程中,保持着生命世界的生生不息。

到了高中(选择性必修),大概念其实依然围绕着“活着”,只是要突出“更好地活着”,包括“稳态与调节”模块的“身体内部怎么保障活着”“生物与环境”模块的“生物与环境打交道怎么保障活着”“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的“人类利用生物和改造生物为了更好活着”。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目标并非要培养学生为生物学家,而是希望他们在走向社会中能自觉运用生物学观念解释关心的话题,具有严谨的探究方法及严整科学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从“有趣到有用”,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运用实例,举一反三。当学生逐步形成大概念的时候,次位概念的遗忘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例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节形态变化特征其实对高中学生来说意义并不是太大,但这是形成有丝分裂对生命延续意义的重要支架。通过学习,知道了染色质、染色体形态变化与稳定遗传的关系后,每一时期形态的具体变化忘记也没有什么关系了。这就是教育教学的导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