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正文 长期处于抑郁情绪里的孩子,大脑将发生惊人变化!家长千万别忽视……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主创团 新东方家庭教育 .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前段时间给学生上网课,发现有个孩子状态不太对。 每次讨论时,她的答案都特别消极,积极性也特别低,虽然表情看着没什么特别异常的地方,但明显能感觉到她整个人周身都是低气压。 后来我和孩子妈妈进行了沟通,她说,女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情绪状态不太好,有次还对她说自己抑郁了。 孩子妈妈向我诉苦: “我一个人把她拉扯大,什么都围着她转,我都没说抑郁,她倒抑郁了。 小孩子家家的,哪这么多事儿?就是在家里呆出来的毛病。 我们小时候缺衣少穿的,也没见有啥问题,现在的孩子是真娇贵。” 这个妈妈的想法,我曾听很多家长都谈到过,发现大家普遍对孩子抑郁这件事没有足够的认识。 确实,抑郁这个词,这几年听得实在是太多了,感觉都对它脱敏了。 但其实孩子抑郁的问题,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严重。 人民日报就曾发布过一条信息:“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每5个青少年,就有一个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 相反,已经成为了困扰部分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 但很多家长却经常忽视它的严重性,总觉得抑郁是孩子矫情、心理承受能力低、青春期叛逆等,直到问题严重了才开始后悔。 青少年抑郁,不是矫情,是病了 《较高端人类》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抑郁症是怎样毁掉大脑的: 大脑作为一个节能系统,当需要执行某一个指令时,才会激活特殊部位。然后形成大脑网络协同合作。 而科学家研究后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网络活动经常呈现异常状态。 比如,感受不到快乐,心理落差大,影响思维速度、行为速度、记忆能力、认知能力等。 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抑郁的孩子,普遍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反应慢、不愿意参加运动或集体活动,干什么都没劲儿,对啥都提不起兴趣。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也曾提到,虽然在青少年中重度抑郁的发生率非常低,但仍然有25%-40%的女孩,及20%-35%的男孩在青春期会出现短暂的抑郁体验。 青少年抑郁和成人抑郁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青少年抑郁表现不全是情绪低落,反而看起来特别烦躁易怒。 在青少年群体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抑郁。 主要因为面对压力时,女孩更容易用内化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因此经常会感到无助和绝望。男孩更多的是把压力外化,看起来就很具有冲动性和攻击性。 无论是表现为情绪低落还是烦躁易怒,哪一种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抑郁很容易被当成是青春期叛逆。 所谓青春期叛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后,一边是日益茁壮成长的自主与独立意识,一边是父母觉得他们还未长大不愿放手。 这两者的矛盾让青春期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突围欲望,所以才出现了叛逆行为。 可抑郁完全不同,它是一种疾病。会对孩子的思维、认知、记忆能力、社交、自我价值感,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比如之前做作业效率挺高,但现在注意力怎么都集中不了,简单的内容都需要反应好久。 还有些孩子,胃口变差,或者失眠。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就是在得了抑郁症后睡眠质量变得特别差。 青春期孩子的抑郁,背后成因有很多: 1、先天家族基因遗传; 2、成长过程中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 3、和原生家庭有关,比如从小缺乏关爱; 4、安全感缺失; 5、自我价值感低; 6、长期心情低落,从抑郁情绪发展到了抑郁症。 无论哪一种,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抑郁。 所有的抑郁,都早有征兆 回到文章开头,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发现,和那位妈妈想法一样,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抑郁的父母不在少数。 就像很多家长曾向我抱怨的:“我家孩子就是想得太多,心思太重。要是性格阳光一点,也不至于得抑郁症。” 确实,会有很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看问题积极乐观?但有的孩子就悲观厌世?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看待真实世界时,不同的思维认知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思维认知方式,才是决定孩子会不会抑郁的关键因素。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这种底层认知称为“核心信念”。 孩子的“核心信念”,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 比如,父母的情感忽视,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长大后缺乏自信。这些长期经历的负面信息和经历,会累积成孩子的消极信念。 《新情绪疗法》中就曾总结了十种认知扭曲的模式: 1、非黑即白 看待问题太极端,没有中间地带。有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比如有些孩子在失误和不完美发生时,会彻底否定自我,产生低价值感。 2、过度概括 把特例当成普遍情况。看到一个小的问题,就放大到整体,认为整体都有问题。 3、心理过滤 只关注负面信息,忽略积极信息。就像有些孩子,总喜欢把人和事往坏处想。 4、优势打折 有这种扭曲认知的孩子,一旦别人夸自己,就立马想找出缺点去论证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包括在生活中,也喜欢看别人或别的事物的消极面。 5、妄下结论 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去核实别人的想法,就主观下结论说:“他一定是这么想的。” 6、极端化想象 这类孩子喜欢夸大一些事情的后果。比如一次失败了,就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成功了。 7、情绪化推论 身上自带“情绪放大镜”,对很多事物代入主观色彩过多,而不是从客观角度推理论断。 8、应该句式 总想为一件事找个确定的答案和方向,不愿意相信事物的多样性。有这种思维的孩子经常会忽略自身感受,只活在头脑里想象出的世界中。 9、贴标签 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并朝着标签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可能只是一次成绩没考好,就给自己贴上笨的标签。 10、个人化 这类孩子有个习惯: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原因,都把所有的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他们的内疚感和负罪感非常严重。 这样来看,孩子的抑郁早有征兆。 从不正常的成长环境中,习得消极态度,再形成消极信念,最终形成长期的认知扭曲,直到遇到青春期这个特殊时间段时集中爆发了。 最好的疗愈,在于父母正确的养育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但生理心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 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面对的压力,相比父母一代来说,不是一点点的大。而且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排解压力的途径太少了。 像我们小的时候,学业压力没有那么大。只要做完作业和朋友们玩一圈,或聊一会儿,所有的烦恼也都消散得差不多了。 但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不仅邻里间很少走动,也根本没时间去玩,这就导致他们的负面情绪向外抒发不了,只能一点点内化,最终伤了自己。 所以这也是很多父母经常烦恼的一个点:我们用从父辈那儿习得的教育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时,不但不起作用,困难重重,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发展心理学专家劳伦斯·斯坦伯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青少年教育是一门科学。” 当妈这些年,一次次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太对了。 是的,父母的养育方式是需要不停修正、迭代的。如果父母固步自封,又怎么能对孩子的各种问题防微杜渐?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