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习方法真的有效吗?

1
关于学习,最悲哀的事是什么?
有同学会说是花了时间耗了精力,最后却收效甚微。
不,这还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花了时间耗了精力,自己以为自己学会了,但其实并没有学会。你没什么长进,却充满了一种学习感和收获感,甚至还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动自己。
-
“这本书里的内容我之前就读到过,理解起来没什么障碍,开心!”
-
“这堂课我听得很认真,老师讲的重点我都记下来了,嘿嘿我怎么这么优秀!”
-
“这篇文章写得好棒,我把里面的好词好句都摘抄下来了,哈哈哈我怎么这么会学习!”
是你吗?如果是,对不起,我要拆穿你了。
-
书里的内容你确定都理解了吗?要不用你自己的话讲给我听听?实在不行写篇读书笔记给我看看也行啊。
-
课堂上的重点你都记下来了?记哪了?是本子上还是大脑里?不看笔记本能直接复述出来吗?
-
好词好句都摘抄下来了?那你会用吗?造几个句我看看?还有,读文章就只抄个好词好句吗?文章里的知识和智慧就不管了?
如果我有刺痛到你,抱歉,但这并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希望你的学习能真正有效。
2
其实像上面这种“认知错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说通俗点,这叫“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我们这是误把“学过了”当成“学会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答案可能会让你意想不到:因为你的大脑爱偷懒。你宁可把书再读一遍,也不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这样你可以避免真正的思考。你记课堂笔记,不是因为你想明白笔记的要领,而恰好是因为你不想花功夫弄明白。你摘抄好词好句,不是为了学习它们,而是抄写能给你带来满足感。
当然,大脑偷懒有自己的原因:认知资源并不是无限量供应的。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机器,那认知资源就是燃料,如果你时时刻刻都将机器开足马力,那燃料很快就会耗尽。所以,很多时候,你的大脑不得不休息,不得不偷懒。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脑会偷懒,现在意识到了,那么以后学习时,你可以尝试开启自己的元认知,即控制你的大脑,持续监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并内省,如果发现有自我欺骗的情况,立即调整。
不过,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你肯定深有体会,很多时候,即便你控制住了自己的大脑,全神贯注地学习,你的学习效果依然没有自己所期望的那么理想。
那问题出在哪呢?其实,控制并反思自己的大脑活动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们要寻求更有效的学习模式。
3
很多认知心理学家早就发现,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并不总是有效,比约克夫妇(Elizabeth L. Bjork and Robert Bjork)就是其中之一。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呢?经过多年研究,他们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给自己加“必要难度”(creating desirable difficulties to enhance learning)。怎么理解必要难度?用比约克夫妇自己的话说,就是 to make things hard on yourself, but in a good way。
不过,想要真正理解必要难度,你得先理解大脑的记忆机制。其实人脑就像电脑,电脑有内存和硬盘,分别负责临时存储和永久存储,与之对应的,如下图所示,人脑则有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大脑从外界感知到的任何新信息,必须先经过编码(encode),才能存储(store)到大脑。不过,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信息只会停留在短期记忆(如果你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这个时候,“短期记忆”也可以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即你可以理解为是“内存+CPU”),不会轻易地存储在长期记忆。想让这个信息存储在长期记忆,你需要定期“复习”(比如借助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保持良好睡眠(研究表明,睡眠有助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
当这样一个信息存储到长期记忆,即我们的“硬盘”里之后,我们想再次对它加工怎么办?这个时候,你需要把它从长期记忆调取到工作记忆(我们的“内存+CPU”),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提取(retriev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