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小学数学训练课应该怎么上

王晶:小学数学训练课应该怎么上


训练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经验的积累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现实教学中,训练课陷入了做题的怪圈,缺少了训练的味道。


当前,训练课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知识点挖得不深,盲目做练习,搞题海战术,寻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缺少对一个知识点的挖掘,没有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对技能方法的提炼;

第二,知识点的训练内容不够完整,层次不清晰, 同一知识点停留在同一层面训练,缺少对知识的多维度建构,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三, 知识链体现的本质不够清晰,缺少对知识前后联系的梳理,知识本质不突出,使学生的负担很重;

第四,对知识面的拓展不够大胆,缺少对下一学段的拓展,学生视野不宽阔,能力和技能提升的空间不足。练习课之所以缺少训练的味道,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不够深刻, 而最根本的是源于教师对知识本质没有深层次的把握,没有将学生的认知纳入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与体系中。

1

一题多解,分类优化,凸显知识本质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拓展学生解题思路的有效办法。例如,在学了“比的相关实际问题”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光明小学共有960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为7:9,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面对“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为7:9”这个关系,学生从分数、比、份的角度进行思考,想出了近20种做法。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类归纳,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比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份”,这也是这一系列知识的核心概念。而以不同数量的“份”为标准,就决定了单位“1”的不同,选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学生一致认为,从“份”的角度来解决这类问题是最简洁的,凸显了“份”这一核心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

多维建构,异曲同工,完善知识体系

同一知识点,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图形训练课中,这一点尤为突出。无论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我们都会从巧求面积、切割与拼摆、包装问题、底或高变化引起的面积的增加与减少、从不同角度截取一部分之后的面积等几个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到了高年级还会涉及到等积变形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这一知识点不断丰厚,让学生体会同一领域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向学生渗透了辩证的思想,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沟通联系,深挖本质,建立解题模型

从一道习题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理清前后知识脉络,帮助学生纵向构建知识体系,教低段, 想高段,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路。无论是哪一类知识,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概念,是上好训练课的关键,例如,低年级的“份”到了高年级就是比、分数的实际问题,而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我们在训练中能让学生有这样深刻的认识, 知识就会越学越薄,学生也会越学越轻松。

4

承前启后,拓展视野,延伸思维发展

训练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定位不应该只停留在小学阶段,还要放眼未来,为学生今后进入下一学段的学习着想。这不仅是知识上的拓展,更是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的尝试。例如,六年级复习到平面图形面积和立体图形体积时,很多教师局限于把复习停留在知识的复现上,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理解学过的知识,从运动的角度,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引导学生理解所有的平面图形面积都是“运动长度×运动距离”。


训练课的设计没有一定之规,它是随着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变化的,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应用能力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要想设计一节好的训练课,一定要从学生自身的问题出发,根据问题量身打造,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训练课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