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丨牛广妍:小学班级文化性命周期的基本特征及提升路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Children‘s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场域内发生的师生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班集体成员共同抱持并践行的信念、精神、态度与方法的综合体。它既是社会文化、家庭文化与校园文明融汇碰撞的产物,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如何根据班级状态建设适宜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是班主任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生是最核心的活跃要素。因此,笔者按照班级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思想看法、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的特点,将班级文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混沌期、冲突期与创新期三个时期。
01
确定班级主旋律——浑沌期
班级成立初期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混沌”状态中,此时的班级文化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班主任在当前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识别在混沌时期班级文化的特征,把握班级文化的基调,在复杂的、充满偶然性的环境中引导班级形成秩序,确定班级主旋律,实现其从低级到高级、从偶然到必然、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
混沌期班级文化的特点
易感性
班级建立初期是班级文化形成的敏感时期,学生对自己新的身份尚未适应,还没有真正进入班级情境,人人都处在矜持的状态下,此时班主任对班级的任何操作都可能导致班级文化产生不可逆转的、具有差异性的效果。
无序性
在人际关系上,新的班级中往往师生彼此并不认识,短期内无法形成组织,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与管理须要依靠临时组建的班干部群体。学生们会在这个阶段根据座位安排、家庭住址等情况寻找临时伙伴,交往有局限性与偶然性。另外,班级初期缺少板报、文化角等体现班级个性的文化设施,班级成员缺少班级荣誉感、团结精神以及班级归属感,在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上具有无序性。
刻板性
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具有绝对的威信,他们对教师信任、尊重并畏惧,会出于害怕教师责备或争取教师的夸奖而行动。在出现争议或矛盾的时辰,他们大多数会遵从教师的指令执行。一定程度上,这便于老师对班级成员施加影响,但另一方面,学生思维的僵化会导致班级文化的刻板。
混沌期的班级文明提升路径
形成秩序,规范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学生行为准则、班干部选举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座位轮换制度等。想要班集体有令能行,行之有效,首先就要在班级成立之初的浑沌状态下建立初步的班级制度,维护班级日常秩序,规范学生的思想言行,让班级活动有据可依,让班级关系有序可循。
陶冶情操,优化班级物资环境文化
作为学生每日活动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室的物质环境承载着巨大的隐性教育力量,能够对班级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清洁的教室环境、整齐的桌椅摆放、合理的空间布局都能够在教室中营造出活泼舒适、积极向上的教室氛围,熏陶学生的品性与情操。班主任在布置班级时要注意自然性与人文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在教室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让学生感受到舒适与美,自然而然地学会珍惜爱护环境,培养出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成员融入,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
班级成立初期,对班级心理氛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教师情绪。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情绪的感知十分敏锐,班主任的表情是班级一天的晴雨表。教师情绪控制力较强,遵守规则进行奖惩,更容易形成亲密和谐的心理氛围,塑造一个团结、自信的班集体。二是同伴接纳。新学期伊始,班级讲授任务较轻,班主任可以规划一些班级活动来促进学生们的交流,增加班级融入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三是班级管理方式。一般而言,我国的班级管理分三个层级,即班主任—班干部—学生群体。班主任应给予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在班级中塑造有序、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
02
“五月的风”:一个发生在青岛实验
幼儿园的深度学习实例
经过混沌期的磨合,学生在学习班级制度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言行举止,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心理定位,初步形成有秩序、有发展前途的班级文化。此时班主任该当承认冲突,分析冲突,积极寻找出路,缓和、解决冲突,形成统一的班级价值观。这个阶段的特点体现在班级日常运转所发生的冲突中。
冲突期班级文化的特点
目标与现实的落差
理想中,班主任通过规范班级制度,建立统一的班级价值取向,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目标的实现。但是实际上,班级文化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与实际情况产生诸多落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独特的生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无论是超越了学生年龄特点,复杂化了的班级文化,还是没有看到学生的成长空间,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班级文化,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实用意义。
学生群体内部的矛盾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班级是由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构建而成的,班级系统功能的实现须要作为要素的学生相互作用,在缺乏价值协同与疏导的情况下,会产生种种冲突与矛盾。首先,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个别学生会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主动或被动地与群体产生分离的倾向与趋势。这种矛盾一般表现为学生长期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哪怕担任了班干部也难以得到其他学生的支持与认同,严重者甚至出现校园霸凌的状况。其次,是群体与群体间的矛盾。群体之间的矛盾一般由利益冲突或自由余地的争夺所引起,如班干部与学生群众之间、“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之间的矛盾等。最后,是学生个体内部的矛盾。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如果不能处理得当,则会外显为学生性格的不稳定性,学生既可能沉默寡言,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可能带有较强的攻击性,缺少同理心与班级认同感。
学生对教师的抵触
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会引发对抗行为,包括心理上、态度上的隐性对抗,也包括言辞与行为上的显性对抗。隐性对抗具有不易察觉性,矛盾激化的过程中,隐性对抗有概率升级为显性对抗,严重的师生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冲突期的班级文化提升策略
树立班级精神,避免文化异化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内在核心,凝聚着班集体的理想、意志、心理认知、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价值取向。切合的班级精神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能够让学生将个人前途同班级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加深班级成员之间的感情,规范言行,达到心理优化、冲突减少的效果。班主任可以确定一个面向全体班级成员的班级精神口号,既要与班级制度、环境与人际关系等实际情况相匹配,又要有足够的挑战性,这样才具有号召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另外,在班级活动中强化班级精神。
公正处理问题,优化班级管理
师生矛盾除了社会角色定位带来的天然矛盾外,也可能指由师生一方过错或双方交往过程中的不适应造成的误会与摩擦。班主任应当公正合理配置班级资源,师生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秉持着公正的原则处理班级事务;应当正确处理问题行为,在注意并观察学生行为后,要根据动机,正确定性问题行为,实行分级处理;应当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要整合行为主义和人文心理的优点,兼而取之,由此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兼顾个群发展,凝聚集体力量
在冲突期,班主任要发展个群,联系个群,让班集体的发展与班级成员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健康的班级生态系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多种方式地表达自我,在班会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表露心声,倾诉苦恼,群策群力地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对主观上脱离班集体、与班级同学和教师关系疏远的“游离学生”,教师须要排除他们周围环境存在的“噪音”,让他们的注意力回到班级中,让他们在班级中找到位置与价值、感受温暖,自愿接受班级教育力量的影响;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多个班级组织,促进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联系,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实现共同成长,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03
力量整合与持续——创新期
在班级文化的创新期,班级的目标、制度、心理氛围、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都逐渐趋于平稳,教师须要敏锐地察觉到学生成长中新的问题与需求,突破原本的心理定势,重构这一时期的班级文化。
创新期班级文化的特点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按照形式可分为知、情、意,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自我意识的发展伴随着学生的全部成长过程。学生在班级中与同伴、教师交往,接受社会影响,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自我意识的组成因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不断发展。学生会逐渐将关注点由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体验,行动模式也会从符合亲师预期变为满足自身需求。在这个时期,班级文化应发挥学生主体性,展示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实现学生的价值。
同伴认同需求增加
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创新期,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学生对发展友谊、获得同伴认可的需求不断扩大,且随着学生的语言能力、智力与情绪管理能力的进步,学会了更多的交往技能,班级的人际关系会在一次次重组和变动中越加亲密。但是如果缺少管理者的监督和协调,同伴交往中可能会产生过激行为,影响良好的班级主体文化氛围的创设。
班级文化场域逐渐开放
班级文化场域是在校园文化场域、家庭文化场域与社会文化场域的影响下建构而成的,三者的核心价值观越统一,产生的合力就越大,对学生的影响也就越发深远持久。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班级文化具有了发散性与开放性,班级文化的场域扩大到了班级之外的校园甚至社会上。
创新期的班级文化提升路径
尊重成长:全面回应学生的自主性需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和支持其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树立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在班级制度上,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同步完善班级规章制度。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创新课内外活动内容,让全部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也要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价值协商:促进班校家社四方耦合
班级文化与学校、家庭、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发展。首先,要促进班校文化耦合。学校文化对班级文化具有领导和规范的作用,班主任所带领的班级要主动地去了解、适应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选择性地加以整合与内化,使其成为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次,在班家耦合中,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交流方式,聆听家长诉求,解决家长的困惑。最后,保证班社耦合的质量与效用。一方面,要让班级文化从积极健康社会文化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继承与超越:建立班级文化循环发展模式
班级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混沌期确定班级主旋律;在冲突期调试关系,形成价值统一;在创新期的整合中实现超越,随着学生的成长,再以此为基础进入新一轮的混沌、冲突与创新。班级文化的发展会推动班级目标的达成与班级成员的进步,在三者达到平衡时,需要班级文化率先发挥引导作用,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中,形成班级文化的持续性发展模式。如何开启新混沌期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作为周期收尾的创新期的重要任务。在这一时期,班主任既要能够察觉到班级动态,了解学生心向,也要敢于打破前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定势,用全新的衡量标准去考量学生,重整班级环境、制度、活动文化,贴合新一时期的学生课内外生活的需要。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
声明: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5437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