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突围“发急式育儿”
“时光记录的,远远不止孩子们的成长,更为宝贵的,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怎么样从担忧、焦虑,如惊弓之鸟般的过往,走向从容,走向波澜不惊的蜕变。”
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朋友,来到南方的一座大城市创业,常常在朋友圈对该城市的交通叫苦不迭。按他的话来说,每一个路口,都像是我们这个焦虑时期的缩影,拥挤、匆忙,退让会被当成犯傻,偶尔还要遭受莫名飞来的白眼。我们几个朋友常常吐槽他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有一天,看到他发了这样一则消息:今天开车去见客户,在一个十字路口避让了一对母女。谁人小女孩过人行道时竟然朝我招招手笑了。有点暖。
底下难得的有几十个“赞”。
在如今提倡“结婚、生育不是人生必选项”的现实中,孩子带来的美好,一分都没有减少。无论养育这件事变得何等令人焦虑,与孩子一起依偎成长的时光,依然是每个为人父母的人不可替代的幸福。
有这么一位妈妈,她把养育路上那些暖暖的小时光拾掇起来,把无数家庭在经历的养育路上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出版了这本《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书里没有一板一眼的育儿理论,有的只是在生活的五味杂陈中产生着的无数育儿实例。陪孩子从0走到10岁,从成为妈妈那一刻的欣喜,到这一代父母无法忽视的育儿难题——早教、择校、进修、阅读、英语、课外课,这位妈妈仿佛用文字制作了一部全景式的纪录片。
如何在繁杂的生活中给孩子恰切的陪伴?在“宠爱”和“原则”之间如何平衡?在看似千篇一律的成长问题面前,如何帮孩子找到具体的症结,与他们举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在被焦虑支配的育儿趋势中保持定力?如何避免养育这件事变成“负重前行”?书中有着中国家庭最直接的现实。
温暖动人的小故事,其中自然流露着为人父母的甜酸,也持续以独有的细腻方式剖析小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
(1)孩子集体生活中的情绪落差如何疏导
(2)阅览习惯如何养成
(3)学科短板如何晋升、英语学习如何加强
(4)课外课如何安排
(5)金钱观如何培养
(6)独立、自律的脾气如何养成
……
很多家长是读着这些独特的“文字纪录片”而真正成长为父母的角色, 这些文字提供给他们的最大的功用,不是所谓标准的育儿公式,而是不竭促使他们反复审视自己身为父母的这个角色,使他们在焦虑式育儿的洪流中培养了主动性——一种在细节的相处中帮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以 “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为例,许多育儿书都探讨过“如何督促孩子准时完成作业”“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之类,但这本书里,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她说自己的儿子上交学校的功课,每次得到的评价都没什么问题,还常常能得到“well done(做得好)”“good job(做得好)”“很棒”之类的评语,但是作为一位不完全放手的妈妈,她非常清楚这里面有一点“讨巧”的成分:
比如,写作业取最低标准。语文学了十个新词,老师说至少选其中三个词语,各写三遍并造句。儿子便惜字如金地只选此中三个最短、最简单的词,造完句便是大功告成。
她用自己的事例提醒家长,督促或辅导孩子写作业,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把它当作和孩子沟通,帮孩子发现问题的契机:
当然从完成作业的角度看,这无可厚非,老师确实没要求多多益善,一切凭孩子的自觉性。可是,从学习知识是否扎实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完成度,想要掌握余下的七个词,还是有困难的。随之而来的是,这一课他有七个词学得模糊,下一课或许是八个,攒着攒着,就跟不上了。
然而共同检查或是抽查的方式,能够在初期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我也并不强迫他写全十个词语,但我会建议他去了解其他同学大致写了多少,至少不低于平均数,并在当天作业尽量写够五个词。
他照做了。没过两天,他笑嘻嘻地对我说,问了几个同学,都是写五六个词,他决定写八个。我还没说什么呢,他已经被自己的勤奋感动了。不过可以看到的结果是,他的字词记得牢靠多了。
“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越多,你越会发现,没发现问题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在记录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些文字中,作者没有过遮遮掩掩。谈孩子的课外课安排,她会剖析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回答很多家长所关心的“你儿子英语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学的”,她坦承“每一点儿进步都曾得来不易”——从“引导孩子用好‘背诵’这种方法”到“有规律地陪伴孩子精读”,她把自己花费的每一点功夫都记录下来。
有时我还会主动给自己和孩子制造一些小调剂,比如当他做在线阅读时,我会在他身后的工作台电脑前,看着屏幕上与他同步的PDF文件,缓缓地读上一段。他会好奇地问:“你怎么能说出来我读的内容?”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说:“哦,这个简单,以前读过,我都背下来了。”他瞬间“石化”,马上发奋起来,自己也非背下来不可。
当他结束阅读,题目也都做得很好了,我招手让他来看我的屏幕,然后和他一起爆笑。下次他不会再上当,但谁知道下次又会发生什么呢?时常有乐子,便总是有期待,不容易倦怠。
“老师来电话了……”“带着家有学霸的心送儿子去考试,结果被实力打脸”“同病相怜,原来你家也有学乐器的娃”“从0到1,大宝走过的阅读坑,看二宝怎么填”“养孩子,太算计怕将来孩子抠门儿,太‘佛系’又怕养出个‘大簸箕’,怎么办?”有人说,光是翻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感觉被戳到心底了。
这一代父母,多多少少都读过专家撰写的育儿书,并不缺少育儿理论的滋养,在这个随时能接触到专家、每天都能接收育儿资讯更新的互联网育儿时代,引起焦虑的恰是,既想在五花八门的育儿知识的禁锢中“求解脱”,又想在“别人家孩子”的榜样示范下“紧追赶”,缺的是一份定力。回归养育本身,看见自己的孩子——正是这本书的文字打动人的地方。
“初为父母时的青涩与幼稚,拼尽全力却有时不得法的来路,这是每个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很难通过‘走捷径’而绕过的,即便重来一次,也未必可以做得更好。”但那些用心的尝试,那些与孩子在一起的回忆,那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从容与泰然,记录着每个为人父母的宝贵成长。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5238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