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学习法子(参考)

佛教经典学习方法(参考)



佛教经典学习法子“要略”

(结夏安居期间讲于洛阳五花寺)

一,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o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

二,实践与理论的入处先后

o没有先后

o经验来看,由实践入,而后紧跟理论,理论联系实践。

·三,关于经典

1,什么是“经典”

(1)汉语系字(词)典中的“经典”

·        

o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o特指宗教典籍。

o通“径”

·        

o《说文解字》:五帝之书也。从冊在丌(jī,底座)上,尊閣之也。《廣韻》法也。

2) 佛教的经典

·         三藏

2,为什么要学“经典”

     修证实践的说明书

3,怎么学“经典”

1学习工具

·     使文句通顺的

o汉语字典

o佛学大辞典

·     使文意通达的

o实修成就者的注疏

2学习方法

·     修行经典阅读方法总结

o熟读经典(熟练文句)

o文意通达(解决文字文句的障碍)

o解构文意(解构作者的行文层次)

o转化结要(转化原文为自己的归纳结要)

3学习思路

·     面对众多的经藏如何寻找下手处?

o历史资料研究的借鉴

o印度佛教史

o中国佛教史

4一部经典的学习顺序

o序(概说,利于总体印象。)

o正文(重视正文段落的开头,提高浏览速度。)

o跋(总结,归纳,回顾)

5利用史料研究来“偷懒”

    般若经系的学习

    大般若经

般若经通于大小三乘,也是大乘佛教之母。般若部所含经典极多,大至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小至一张纸的般若心经。 在龙树时代,所流行的般若是小品般若及大品般若;在中国,小品的初译是 后汉支娄迦谶的“道行般若”,大品般若的初译是西晋竺法护的“光赞般若”;此两种般若汉译,各有数种。

现在根据龙山章真的“印度佛教史”三篇二章,将小品及大品在大般若经中的地位及其异译,列表如下:

甲、根本般若——初分至第五分:大般若初分(十万颂)大般若第二分(二万五千颂)——大品般若——罗什译大般若第三分(一万八千颂)—光赞般若——竺法护译放光般若——无罗叉译大般若第四分(一万颂)大般若第五分(八千颂) 道行般若——迦谶译小品般若——罗什译大明度经——支谦译摩诃般若抄经——昙摩蜱竺佛念译佛母出生般若——施护译 

乙、杂部般若——第六分至十六分。其中出现最早的,是八千颂般若,乃为近世学者所公认。

  大品般若经

  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的注释;般若系的“词典”。

   B华严经  

般若经中已暗示了妙有的思想,继承这思想而从净心缘起的立场,开 展广大妙有之世界观的,便是华严经。 汉译有六十华严及八十华严。但在龙树著作中,祗能证实当时已经有了“十 地经”“入法界品”如从译经史上看,迦谶、支谦、尤其是竺法护,所译的严华部圣典而言,大部份的华严经,在龙树时代已经出现了。“十地经”及“杂华庄 严”(即是入法界品不可思义解脱经),现尚存有梵文本,可知此两种乃华严的精要。

十地经是说菩萨修道的理论,分为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十个圣阶。此十地思想,在大众部末计说出世部的佛传“大 事”“般若经”中,已经出现。唯于大事的十地名目,与十地经不同。并且完备而明确地说出十地菩萨道的意义者,则有待有于十地经的贡献。                                                       

入法界品,是先由尊入定,以示所入法界之不可思议的境界,次说能入法界的普贤行愿,而以善财童子南行参访善知识的故事,贯串其间。善财受文殊之教而南行,最后在普贤座下证入法界。文殊代表佛的智慧,普贤代表佛的行愿,善财代表修证的人。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4536755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