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济南版)

八下
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第一章生命的出处和进化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化学退化学说
(1)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
物质条件
2.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证据:化石是研讨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2)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指的是外形和功能差异很大,但在解剖结构上却具有相似性的器官。(鲸鱼的鳍、鸟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
(3)分子生物学证据:蛋白质和核酸的布局可以准确地判断生物之间的前缘关系。
3.生物进化的原因
变异是不定向的,采用是定向的。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因为农药使害虫发生了变异× )
3.
生物适应环境 |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雷鸟的羽毛冬天为白色夏天为灰色。 |
生物影响环境 |
蚯蚓改良土壤、地衣加速岩石风化、大树底下好乘凉。 |
4.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 |
阳光空气水分土壤 |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 |
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
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
消费者 |
动物、寄生细菌、病毒 |
||
分解者 |
腐生微生物、蚯蚓、秃鹫、蜣螂 |
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
(1)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链的写法:以生产者为起点、箭头指向消费者直到最高级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②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③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食物网。
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⑤例:a.图中的食物网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成分。
b.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c.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竞争)
d.既属于第三营养级又属于第四营养级的是(鹰)
e.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流动: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②能量流动的源头—-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最终来源—-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③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例题:
草→兔→鹰
假如草获得了1000KJ的能量,鹰最多获得( )KJ的能量。(计算过程 )
假如草获得了1000KJ的能量,鹰至少获得( )KJ的能量。(计算过程 )
假如鹰获得了1KJ的能量,草至少获得( )KJ的能量。(计算过程 )
假如鹰获得了1KJ的能量,草最多获得( )KJ的能量。(计算过程 )
④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物质循环:
①定义: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②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③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碳参与碳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
④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碳参与碳循环的形式是有机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①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自我调节。
②自我调节调节的定义: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形影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③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调节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
生物技术
5.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发酵技术
微生物 |
条件 |
反应式 |
|
乳酸发酵 |
乳酸菌 |
无氧、适宜的温度 |
葡萄糖→乳酸 |
酒精发酵 |
酵母菌 |
无氧、适宜的温度 |
葡萄糖→酵母菌+二氧化碳 |
注意:酒精发酵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发酵的应用—-酸奶、泡菜
酒精发酵的应用—-酿酒、面包、馒头
(1)酸奶的制作过程:
①将牛奶和蔗糖混合
②煮沸(将牛奶和蔗糖混合后煮沸,目的是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③冷却(防止高温杀死乳酸菌)
④接种(将酸奶或乳酸菌与冷却后的牛奶和蔗糖混合)
⑤密封(乳酸发酵需要无氧的条件)
⑥放在事宜的温度下。
6.现代生物技术—-克隆技术(无性生殖)
(1)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克隆羊的性状与(B羊)的性状相同,性别为(雌性)。
7.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
(1)原理:基因控制性状;遗传密码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是相通的。
(2)转基因生物: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
(3)转基因动物的培育:将外来基因导入受精卵中。
8.食品保存的原理:
(1)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2)食品保存的原理:尽可能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3)控制环境温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4)水果、蔬菜、粮食等采收之后仍有生物活性,通过细胞(呼吸作用)消耗营养成分。因此,为了延长贮藏时间可以低温、降低氧气浓度—-降低自身呼吸作用(生命活动)。
(5)保存方法与原理:
方法 |
原理 |
冷藏 |
低温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微生物新陈代谢,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
冷冻 |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
晒干 |
水分减少,影响微生物新陈代谢,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
腌制 |
盐浓度增加导致微生物脱水死亡 |
真空或无氧包装 |
抑制需氧微生物的繁殖 |
二氧化碳填充 |
引起环境变酸影响酶活性;抑制需氧微生物的繁殖 |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4335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