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典范常谈》模拟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模拟题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习题及正解(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模拟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覆问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列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 》,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样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经典常谈 司马迁

(2)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努力整理史料,用十多多年时间,写出了《史记》。启发:专一于一个正确目标,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成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大意对即可)

2.名著阅读。

(1)“《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后代最看重《左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举时代,为什么每个学生都要读朱熹表明的《四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公羊传》《榖梁传》以解经为主,不免空谈;《左传》以叙事为主,是一部仅存的现代编年通史,用处大得多。(大意对即可)

(2)因为在科举时代,参加科举几乎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而科举考试的首要科目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朱熹注解的《四书》中。(大意对即可)

3.名著阅读。

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搀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

(1)上面文段选自著名学者__________(填人名)的《经典常谈》;文段中的“记”是指《__________》。

(2)“二戴”分别有一部“记”,是什么?哪一部被更多的人诵习?为什么?依据名著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朱自清 礼记

(2)两部“记”是《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被更多的人诵习,因为它更容易。

4.名著阅读。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为什么说歌谣是“多人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始的歌谣或《诗经》中有很多含有重叠内容,但后世的诗歌却少有重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歌谣在被使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动,这样下来,一首歌谣就包含着多人的智慧了。

(2)因为早期的歌谣或诗歌的节奏最主要是靠重叠,而后世的诗歌往往字数整齐、韵脚协调,诗歌因为它们就有了节奏,便不再像以前那样靠重叠了。

5.《经典常谈》中说最初记录歌谣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那么是因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初记录歌谣的人是一些乐工,他们以奏乐、唱歌为工作,而唱歌需要歌词。乐工们为了获得歌词,就去搜集并记录歌谣。(大意对即可)

6.西汉经学有今古文之争,今文派和古文派在学风上的区别是什么?根据《经典常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风气,主张通经致用,对经典的阐述其实是他们自己对历史、政治哲学的观点。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以保存、传播历史知识为主。(大意对即可)

7.《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三个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

经典与观点

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①B ②C ③A

【解析】A项,从“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怀王”可知,A项是对《离骚》的观点;B项,从“记言的历史”可知是对《尚书》的观点,因为《汉书》主要是记人;C项,从“文字趋向骈体”可知是对《汉书》的观点。

8.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1)《经典常谈》是作者 在 (填人名)的鼓励下写成的;上面文段所在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名著是《 》。

(2)阅读上面文段,回答:上古时候的歌谣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朱自清 杨振声 诗经

(2)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表。

【材料一】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材料二】部分诸子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

①孔子、孟子、荀子、墨翟 ②韩非子 ③老子、庄子

【解析】①孔子拥护西周的文化和制度,他相信这些文化和制度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孟子和荀子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理想化。墨家是平民的代言人,拥护的也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与儒家不同的是,他们拥护下层社会的旧文化和制度。②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家便拥护这种趋势,创造一种新的政治方法。③道家认为事物变化的最大规律是物极必反,与其费力不讨好地治天下,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所以说,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3835918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