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底层逻辑

育儿的底层逻辑

育儿日记很久未写。因为感觉不知从何时起,我和宝宝的亲子关系好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以前的纯粹的温馨幸福到偶尔的不耐烦,再到也会有起矛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转折点到底是什么,现在想明白了,是宝宝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与我的意识产生冲突的时候越来越多。

       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他的意志几乎被你的意志覆盖,最多偶尔的哭声表达一下他们的不满意,哪怕照顾手无束鸡之力的他们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更多的也是身体上的疲累,精神上更多的是沉醉在天伦之乐里,感受不到冲突。

但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小到每天要穿什么衣服、东西要怎么摆放,大到学校选择、专业选择、伴侣选择,我们能否真正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平等而客观的看待不同意见,跳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这一关系,需要父母们常常自醒。我自觉属于还比较自醒的,也常常在疲累时、繁忙时而不自觉的想利用自己的父母权威去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多了的话,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的独立成长被妨碍,亲子关系慢慢恶化,严重的情况是孩子可能不再听进去你的话,需要支撑时也不会来寻求你的帮助。这两年出现的很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其实都是这种情况。

       亲密关系中最难的是不束缚、不干涉,尤其是夫妻、亲子这种最亲密的关系。让你为对方做些什么、奉献些什么,其实大多数人心甘情愿,但是如果让他(她)不要管什么,给对方一定自由,学会放手,对很多人却很难。不少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破裂正是因为将自己的意志太过于强加于对方。

亲子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一百个人也许会有一百个观点。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可能更多的被定义为一种奉献,孩子写作文时常常把父母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也反对构造这种奉献和被奉献的关系。因为一旦你觉得你是为孩子奉献、牺牲。你会不自觉的感到委屈,期望回报。本身你生下孩子也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你只是自己选择了养育孩子来丰富你的人生体验。现在有的大师主张父母在家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法官(真是法官的话,最惨的应该是我们这群人了吧,没有下班的时候了😂),公正的评判孩子的对错,做出引导,这种观点我也不太赞成,这种定义忽略了亲子关系的亲密。我认为父母子女关系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爱而不束缚的共益关系,因为有彼此之间的爱,双方都能变得更好。你永远知道他在你的背后,需要时会伸出援手,但不会变成强迫、干涉。

       想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很难。需要耐心,小到独立吃饭这件小事,你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忍受他要多花一倍的时间自己放入嘴中,忍受他自主进餐后的一地狼藉,但如果你简单粗暴的喂他,他很可能很久也学不会自己吃饭,这其实就是对他的独立的一种干涉和束缚。再大点,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听他解释他干那些在你看来离谱过分事的原因,而不是急于指出他的不对。需要智慧,在孩子成长的前半段,正常情况下,父母的智力、认知、见识是优于他们的,需要他们听我们的一些指导、建议,怎么样让他们乐于把这些听进去而又不破坏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感觉我们不是在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们,需要很大的智慧。需要勇气,他们独立的做出一些自己的选择,就需要承受选择的后果,而有些后果可能痛苦,作为父母,为了让他们独立,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需要很大勇气。还有很多……所以,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

最近看一本书,里面一个观点有震撼到我,是说对待孩子其实批评和夸奖都是不对的,夸奖本身也是表明一种关系不对等,你一般不会跟一个完全和你平等关系的人说“你是最棒的!”,夸奖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而且在你夸奖孩子的时候内心深处本来是有通过这种夸奖操纵孩子的,通过夸奖让他朝你的预期发展。所以夸奖本质上和批评没有太大区别。而真正正确的做法是诚挚的表达你的感谢、尊敬和喜悦。比如孩子帮忙干了家务,不是对他说“你真棒,都能帮忙干家务了”,而是说“谢谢你宝贝,真是帮了妈妈大忙了。”

       所以,如果说育儿有什么底层逻辑,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时刻牢记要把你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的人去看待,去爱但不束缚,引导但不强迫。一切,以这个为前提。

最后,贴上纪伯伦的《娃儿》,自勉,共勉!

《孩子》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盼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其实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身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奈到达的明天,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3437269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