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张宏亮:“双减”策略下发展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教学研究】张宏亮:“双减”政策下发展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双减”政策下发展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泾明乡中学 张宏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再次强调了在教学实践中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双减”政策的贯彻实施作为研究背景,以初中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作为切入点,结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材内容分别列举论述教学实践策略。




一、唯物史观素养培养

“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学生能够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拥有一个客观而又全面的认知。唯物史观主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等这些科学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保障,只有学生能够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例如在执教九下第十一课《苏联的社会主义设置装备摆设》中,对于“新经济政策”一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交代新经济政策的颁布前的苏俄社会状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然后给学生介绍新经济政策的颁布以及给苏俄带来的变化。最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给苏俄带来危机,而新经济政策又为什么会使苏俄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思考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素养培养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去理解历史事件。其中的时空框架可以为历史纪年与时序、年代尺与阶段特征以及历史地图等。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明确教材所给出的历史事件均发生发展于一个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所以该项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本质体现。其次,教师应找准教学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即为“时空框架”。 例如,在执教九上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中,可以利用“年代尺”于单元总结环节为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内容做铺垫。年代尺见下图1、图2所示。


图1  年代尺示意图


图2 年代尺示意图

三、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学生能够借助历史资料证实历史事件并在实证的过程中拥有辨析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明确“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一项关键技能,且该项素养是其他四大素养得以培养的必要途径,课内外的史料承载着学生所要学习的历史学科知识,而学生对史料的辨析与运用过程即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师应侧重于提升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在本节中教师则应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设置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执教九上第十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中,对于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板书“法律之兴”,并与班级学生交互法律之兴的相关知识,待学生明确《罗马民法大全》所涵盖的法典内容后,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关于《罗马民法大全》的史料并与班级学生展开交互活动。史料如下述内容:

材料一:来自《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则执法条文“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二:来自《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则法律条文“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

交互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两则材料分别在哪个方面作出了法律规定?两则材料对于拜占庭帝国发展存在什么作用?”的教学问题,领导学生辨析史料。从而使学生既能够明确两则材料在奴隶制度、债务关系上做出的明确规定,又能够理解查士丁尼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初心。

四、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学生能够拥有解释史料的能力、追溯起源与分析趋向的能力、归纳影响的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养成情况彰显着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映射着学生知识内化与关键能力的情况,所以历史解释素养是其它四大素养的一种集中体现。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合理的规划课上课下学习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解释史料的时间。例如在执教九下第十三课《罗斯福新政》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些预习任务:①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是什么?③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并于新课教学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考察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教师通过随机提问某一预习任务,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或特点进行陈述,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内容和评价指标去判定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养成情况。如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这一学习任务为例,教师可以将评价指标设置为:学生是否说出了经济大危机是颁布新政的主要原因;学生是否说出了胡佛面对经济危机的做法。最后,教师给予班内其他学生补充陈述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自学效果予以言语鼓励。

五、家国情怀素养培养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学生能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具备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意识,如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民族精神以及民族认同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其他四大素养培养的理想目标,历史课程开课的初衷,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认同、家国观念。例如在执教九下第十八课《社会主义的倒退与挫折》中,在教学总结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畅所欲言,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有什么认识?”“如果我们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去那么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什么启发?”。从而使学生在生生探讨、师生交互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能够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感悟到社会主义的曲折与艰巨,以及坚定中国执政党的领导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需要在厘清五大核心素养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准教学切入点,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去设定履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然后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货色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迎接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3236939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