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学生问我学习历史的方法,他们对历史学习表示困惑,其实我在课堂教学中早已经将学习方法渗透不少了。今天,我将这些平时教给学生零碎的方法汇集成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有些先生确实辛苦地背了,题也做了不少,上课也认真听了,但历史成绩还是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真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呢?
一是中考的命题思路早已经发生变化,而学生还不知道,或认识不到位,不能尽快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中考。例如,现在中考已经淡化了识记能力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评价能力等。而不少先生仍然以为把课本或知识点背会就万事大吉了,结果一遇到有思维含量的题目就抓瞎。过分强调死背知识,往往导致对知识理解的淡化,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忽视。而没有被理解的知识、不能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是无效的假知识,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反而越是累赘。
二是学生学习历史毫无方法可言,一味地去死记硬背。不琢磨,不总结,浮于表面。我们对基础知识要重新认识,现在的历史闭卷考试,至少有一半的题目不需要记住知识点,只要你具有了阅读概括、历史感悟力和理解力、思维方法就可以做出正确答案来,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平时不喜欢思考、讨论,不注意方法的同学想在中考中获得优秀的成绩是痴人说梦。
当学生看到一大段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影响时,就会很发愁记忆,但如果将这些知识简化后,记忆的负担就会降低,很容易就记住了。如:辛亥革命的意义是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轨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可以简化为①推翻了专制制度;②开创了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的闸门。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说清楚,那说明你还没完全明白”,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弄明白一个概念,那就必须把它解释清楚。实际上,把自己正在学的东西用简单的语言教给其他人就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理念,也是学问内化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给别人做老师。因为你要给别人讲清楚,自己就要先把知识搞清楚。尤其是你想给别人讲明白的时候,让别人很快听明白的时候,你对自己掌握情况的要求就会不自觉地大大提高。
思维导图可以说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图形思维方法,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发明,帮助全世界众多人解决了更有效地进修与思考的难题,思维导图使用用途非常广泛,你可以用它来进行阅读、听课总结、记忆、学习总结、思考脑暴等等。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使用的习惯,但个别会有以下3个基本原则:
现在很多学习历史的同学都忽视地图,这是不对的。虽然直接考地图的题目已经不多,但利用地图来学习,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因为它可以培养你的历史空间感,有助于你发现很多隐性知识,以及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准确记忆和理解。所以中国古代学习历史,一直有“左图右史”的说法。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许多历史问题,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得清楚、看得准确、看得深入;只有通过比较历史,才能拓宽我们的眼界与心灵。
中、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尝试。
秦的中央集权制和雅典的民主制都是古代典型的政治体制。
《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等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反封建独裁统治的光辉文献。
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二者时间有重合的地方,都是东亚国家,可以从统治者的胆识、具体内容、性质到效果等方面比较一下。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如: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不但空间上一东一西,时间上也相差了几百年。
我们可以从性质、思想主张,结果等方面比较,对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价值。
比较历史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切忌盲目地为比较而比较,应注意比较问题的价值含量。我们首先要选择那些更有利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给人启发、引人深思的问题进行比较。例如,将南宋时期的远洋与明代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也是有价值的,但没有将明代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远洋相比价值含量高。将袁世凯与段祺瑞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但没有将袁世凯与孙中山比较价值含量高。
学习历史,一定要联系现实生活,很多现实问题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解决现实问题,也需要从历史中获取借鉴。如俄乌战争也是因一些历史问题所导致的;抵抗新冠可以借鉴历史上的一些防疫的经验。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2936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