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年养成的优秀孩子,为什么说废就废?

花20年养成的优秀孩子,为什么说废就废?



文 | 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受权发布













在开始一件事之前,会快速评估能不能立刻得到好处,只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得利益投入。


这样的人即使有些成果,也不可能有大成就,也不会幸福。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这种精于算计的人,也绝不会奖励他们的精明。


并且逐渐的,这种思考模式甚至会成为一种人格底色渗透进生活的方法面面,变成一个功利、短视、浅薄的人。


说一不二】


在中国家庭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一件事,如果父母拒绝了,接下来无论孩子怎么哀求,怎么试图讲道理沟通,父母都坚定不移,绝不动摇,坚决不被说服。


这样的父母通常会觉得:


我都已经说不行了,不能他一求我,他一哭一闹我就改口,这样就显得我说话不算数,然后他就会蹬鼻子上脸。


所以,既然我说了不,那不管怎么样都是不,无论他怎么说怎么求都不能答应,没得商量。


中国大多数父母会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建立在家庭地位上,也就是想让孩子搞清楚谁是家里的老大。然后很多的沟通,其实并不是在处理事情本身,而是变成了父母要捍卫自己的权威感。


在他们眼里,比起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解决问题,去满足双方不同的需求,能守住自己的绝对话语权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亲子间慢慢的就变成权力博弈的关系。


这种博弈关系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带来非常剧烈的冲突和割裂。不仅破坏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在孩子的人格背景上,刷上一层创伤性的人格模式——习得性无助。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无助感:


* 无论我做什么都没用;

* 无论我做什么都不办法改变现状;

* 无论我做什么都没办法得到那个我真心想要的东西······


从而严重削弱孩子对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要不断尝试并学习的,把自己的意志投注在世界中,去克服各种各样的现实阻碍,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但如果孩子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一过程,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各种问题,拥有达到目标的正向经验,当他长大后真的想要一样东西时,哪怕只碰到一点点困难,一点反对的声音,他都会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直接放弃。


这种习得性无助如果没有大量的干预和重新疗愈,会伴随他一生。


在他选择伴侣,选择工作,包括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只要遇到困难,他都会在内心已经败下阵来。


所以当他们长大之后,很容易就会有一些很丧的口头禅,比如:


哎!现实就是这样,我又能怎么办呢?


还有一种是在弱小的年幼时期受到压制,但又无能为力,一直无意识压抑愤怒的孩子。


可能到了某一个年龄,有能力反抗之后,委屈的情绪攒了太多太多,突然之间产生非常巨大的反弹。


所以有很多用这种模式养育孩子的家长,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来问我:


“明明我的孩子之前那么乖,那么听话,怎么突然间就像变了一个人,每天像吃了枪药一样,一下子就发脾气了。”


因为曾经早年被过多的压制,被“说一不二”的方式对待太久,他们成年之后很容易对这个部分变得过度敏感。会厌恶所有的要求和规则,不管它们是否合理。


所有遵守要求和规则的时刻,都会诱发出过去那种无可奈何的,被逼迫的委屈感和无助感。


我的一个学员曾经跟我说: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有个同学让她把椅子往旁边挪一点,把走道留大一点。她听到之后,理智上明白这个要求一点儿也不过分,但就是感到生气。


后来她才发现,原来在她被要求时,就有一种被他人强烈逼迫的感觉。


这个就是因为曾经被过度逼迫,留下创伤,导致了他过度的敏感。


这就让他们进入到另一个极端——在创伤的反应之下,没有办法松弛地去配合一些规条,遵守一些规则。在人际交往和与他人的合作中,过度敏感,对他人没有包容力,失去处理问题的弹性,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难以解决的困境。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倾听、理解、沟通特别重要。



特别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与他们商量,邀请孩子一块儿去面对、解决,能鼓励孩子自己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倾听是真实的聆听,而不是走个过场。


有很多父母表面上是问了孩子想法,但只是为了表现出民主的情势和形象,象征性的问两句,其实压根儿就没准备听。


这同样也会引发习得性无助,还会形成更恶劣的影响,这就好像你鼓励孩子:


“你努力了就会有希望,爸爸母亲是讲道理的人”。


但结果本质上依然是说一不二的专制父母,并且还用了一个开通的外壳诱骗孩子的信任,并辜负了它。


这时父母就要学会智慧的闭上嘴,管住自己的行为,接受孩子与自身不一样的想法,并且愿意去不断调整,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我记得在多多5岁时,有一天晚上很晚了,她想去劈面邻居家玩,我说不行。


她问我为什么?


我说:“这么晚,人家曾经睡了”。


她说:“那我去敲门,如果他们没睡开门了,我就去玩一会。”


我说:“不行,万一别人睡了,会把他人吵醒的。”


她觉得有道理,就没吭声了,但有些掉。


结果没过一会,她又过去和我说:


“我可以去阳台上看看,如果他们家的灯是亮的,就阐明还没睡,我就去,如果是黑的我就不去。”


我觉得很有原理就同意了。


最后,她看到邻居家的灯是亮的,就去拍门,在别人家玩了十多分钟很满意的回来了。


虽然我一开始不同意多多去玩,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在不断地想办法,并突破各种妨碍,去找到证据来说服我,最终达到她的目标,这对她的内驱力是非常好的成长。


当父母总是给孩子很多机会锻炼出改变现状、突破障碍的能力和信心时,内驱力也可以被不断浇灌生长。


孩子也只有在不断尝试,做选择,打开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突破现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但父母不要期待孩子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面面俱到的,其中肯定会有不够好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够完美,就不允许孩子去不断尝试。


在不断去尝试、行动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慢慢接受那些不完美的决定,和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同时他会越做越好,越来越有信心,也会拥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对未来无限的可能。


他的内驱力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孩子内驱力的强大动能,源于父母对自己的信心,和能给予的自由、包容、松弛的外在空间。


孩子永远有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只要你愿意去相信他,更愿意去面对自己的那颗紧绷不安的心。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2837298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