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看课本,学欠好初中数学?

为什么只看课本,学不好初中数学?

今天有个粉丝问了我一个题目:

其实这种询问方式槽点还是很多的,比如:每次考试都还可以,什么标准叫还可以?比如期中期末就不可了,什么又叫不行了?你都来寻医问药了,咱是不是坦诚一点,把具体的分数说一下?

之所以把这个家长的问题拿出来说,是因为这个家长的问题,非常普遍。但凡主流专业一点的老师,一定会夸大课本的重要性,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然后家长对这件事的理解就变成:每天复习课本上的练习。

实际上,如果你学数学真的盯着课本上的定理和练习,就算你把数学书背上去了,考试依然考不好,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我讲的是从课本出发,最后回归课本,什么叫回归?出去了,才能有回归啊!没让你一直在课本上滚来滚去。我觉得理科类的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首先,你肯定是要知道课本上讲了什么内容,理解每一条定理和性子。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看文字都觉得自己懂了,但是做个题试一下,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下面这几个题,实际上学生第一次学的时候,11题错误率就非常高。

这个第11题,很多同学错在选了A和D,然而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了对等号这个数学符号的理解,它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式子之间相等,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的变形,比如(a+b)c=ac+bc,这里其实就是把左边的式子变形为右边的式子。所以对于这个题目的B选项而言,相当于从左往右凭空添加了一个字母y,这个y需要限定条件使得右式有意义。但D选项中的x是原本就有的,它会默认≠0。

这种就叫对课本定义的考察,但是,课本上没讲过啊,我们冷静客观的说一下,能有几个人,在第一次学等式,看见一句: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就能想到上面那么多内容的?这不是扯蛋么?

所以,数学考试,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老师制定了一套游戏规则,大家学会规则之后,一起来玩这个游戏,看谁玩的好的情况了。

刷题,其实只是做两件事:

第一:你至少要见过所有类型的考察方式,不然考试第一次遇到上面那种坑,十有八九是要掉进去的。

第二:提高熟练度和准确率,有的同学做题的时候就理解了这题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样记住的又快又好,当然效率很高。有些人做题不动脑子,只记答案,不问为什么,下次遇到还是错,反复的刷题似乎也不见什么效果。

什么叫把书读厚呢?就是在做题的时候,旁边批出相应的考点,为什么这个对,为什么那个不对,考察课本上什么性质和概念,甚至可以把还可以怎么考都写上去,这样刷一本资料书,你能通过输出,看见你的输入。书就被你读厚了。

什么叫把书读薄呢?随着你做题越来越多,你发现好多题其实本质上是一回事,可以归纳到一起,慢慢的你开始做减法,最后发现,说白了就是考课本上哪几句话,这时候你就算学通了。

还是举个例子说一下,比如我们都知道几何很难,几何入门就是全等。

什么叫全等三角形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全等三角形。

如何形成全等三角形呢?

平移,旋转,翻折能形成全等三角形。

证明全等有几种方式呢?

SSS 、SAS 、ASA 、AAS 、HL 五种证明方式。

接下来,你发现要证明全等就需要找边的关系,角的关系,然后就发现条件不够需要构造全等。当你做了很多题之后,你发现了一些固定的套路,给他们取了一些名字,比如叫:手拉手,三垂直,脚拉脚,婆罗摩笈多……

实际上当你开始总结模型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做把书读薄这件事了。只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顺序不是这样的,他不是自己去总结了这些规律,而是老师先教了这些套路,然后给他刷很多套路题,让学生误以为几何就是套路。

那么自己总结的学生,慢慢的发现,其实倒边倒角,是为构造全等服务的,核心还是这个全等是平移得到的,旋转得到的,还是翻折得到的。你看,当你从全等形成的方式出发,最后回到全等形成的方式的时候,你就学通了。

所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翻译过来就是:

这是课本。

这哪里是考课本?

这还是考的课本。

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你怼着课本搞能悟出来的,是在经过风雨,受过罪,吃过苦之后,才可能悟出来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2537470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