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教育?差别年级读哪些经典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如何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方法。作为教诲内容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可以分为经典文本、文化知识、技艺技能三大类。
中国传统文化之典范文本
几乎没有人不认可国学经典是传统文明的内容,而且是核心内容。其实,经典不应该定格过高,不能由“四书五经”所独占,更不是只有那些自命为“经”的著作才是。它该当是一个包容、发展的体系,举凡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历史文本,都可以看作是国学经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学经典,都可以作为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不意味着这些经典可以在各个学段学习。在内容的采用上,既要考虑教育的传统,也要照顾现今的需要;既要考虑这些经典内在的逻辑,更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应该以传统启蒙教材和古典诗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以《弟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主,以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标的;在小学高年级,则以《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为主,以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目标。
在初中学段,可以选读四书和诸子,让学生体味经典所具备的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从而热爱经典,热爱经典诵读。
在高中学段,可以选读五经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悟并认识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国学经典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生活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共同体中的人,不仅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接受国学典范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觉走进“文化”的过程,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古典文化的熏染,改变性格和气质,最终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明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的先民在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大到各种社会政治制度,小到一个概念,都属于文化知识的范畴。前者如科举制度、封建制度、三省六部制等,后者如中国、九州、中国、炎黄子孙等。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种问题,也是文化知识的重要内容。物质层面的如衣食住行,精神层面的如人伦关系、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生老病死,等等。
有关文化知识的分类,更是大相径庭。王力先生主编过一部流传很广、影响极大的《古代汉语》,在每个单元都有“古汉语通论”。第三册的“古汉语通论”的四个单元,都是“古代文化常识”。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服饰、什物等14个方面。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致力于民间传统世俗文化生活的研究,他的《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一书,依次介绍了民间多神信仰、日常生活节奏、饮食医药与养生益寿法、日常礼仪规矩、应世规矩与关禁契约、玄理术数之信从、游乐才艺和风月调教8个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著名的启蒙教材《幼学琼林》,就设置有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饮食、公室、器用、瑰宝、贫富、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32个类目,这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知识结构的一个缩影,传统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传统当然不是凝固的,所以人类历史上有众多破除旧的传统、同时建构一种更加适宜、更富有想象力的新传统的努力。传统文化知识也是如此,虽然古人对天地、四时和人事的认识,一部分已经成为陈迹,但也有不少内容至今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为中国人所特有。比如关于中国、华夏、九州、炎黄子孙等的称谓,民间日用的知识如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六十甲子、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内容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模式,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之技能技能
传统的技艺和技能,至为繁多,难以一一举列。如果以从事的主体而论,就有儿童和成人的区别,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庶民和士人的差异。以宗旨目的而论,有的在于表现技巧,满足心性,纯为娱乐;有的制陶纺织、印染刺绣、冶炼铸造、炮制中药,纯为实用。儿童的技艺技能主要是户外空旷处的娱乐游戏,如抓子儿、抽陀螺、打蝶螺、放空钟、踢毽子、跳百索、摸瞎鱼、撇泥钱、风鸢戏;成人的技能技能则偏向于室内的博弈竞技和斗智游戏,包括围棋、象棋、弹棋、骨牌、马吊牌、麻将牌、掷钱等。男人的技艺技能多表现在龙舟竞赛、蹴鞠、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徒手对搏等方面,女士则集中在绣荷包、荡秋千、猜枚儿、抓(石)子儿、弹珠儿、跳绳儿、捉迷藏等上面。
在传统社会,除了书法、绘画、围棋之外的其他技艺技能,要么被认为是玩物丧志,要么被视为奇技淫巧,从来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质。这些技艺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社会上,也有的是在家庭中,通过民间娱乐的形式你我传习,或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
传统技艺技能极富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的智慧,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情趣。通过传统技能技艺的学习,不仅能够娱乐心性、激发兴趣、宣泄情感、强壮筋骨,不仅能使广大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而且能切实理解先民的用心,感受古人的情志,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如何教育?
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不是传统文化的问题,而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传统文化本身虽然是古代社会、传统时代的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当代社会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这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虽然来自过去,但对象却在当代,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的青少年,从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则更是要面向未来。所以,与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经由现在、而通向未来正好相反,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将未来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经由现在的选择和过滤而指向过去的。
这样看来,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以诵读古代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习传统的技艺技能为主要内容,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复古主义”,不一定只有通过私塾和书院才能传承,更不一定要穿着古人的装束、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才能习得。在当代社会,学校教育始终是最重要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途径。学校教育的正规性、系统性和高效性,也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要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开展,也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个途径。当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部分,也有必要充分接纳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在当代的教育中增加或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徐梓 王立刚)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2236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