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会抑郁?如何及时发现?怎样区别抑郁前兆和青春期的正常情绪波动?

针对这些问题
由伊利集团冠名播出的
《三农三人谈》邀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副主任
岳伟华
清华大学博士后、
资深教育工作者、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纪红
做客演播室
为大家做专业的解读
现如今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了,为什么有情绪疾病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了?
在门诊上经常会碰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做心理访谈,这些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①生物学因素。即遗传因素,占30%到40%的作用。
②环境因素。即家庭支持、教养方式、人际互动等,占60%到70%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孩子会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之间互动减少、师生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问题等一系列环境诱发因素。孩子缺乏有效的疏通和沟通方式,也会导致苦闷情绪憋在心里,没有办法有效地释放。
③复杂因素。社会发展到现在,大众对心理知识的掌握更多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的情况也相对多一些。我们经常说抑郁是一种“心灵感冒” ,是一种常见病,但是它是可治、可防的。
如何界定抑郁症?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之间有什么联系?
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孩子们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了。那么,网络有助于情绪的排解,还是更容易让我们产生抑郁情绪?
利弊都有,但是弊大于利。尤其是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对于网络中海量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比较差。焦虑是人的保护机制,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这种焦虑的情绪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假设我们在焦虑的时候去上网搜索海量信息,很多单向思维就产生了,和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接近的信息会更容易被看到、被认可。再加上大数据的推送,会不断地加强认知,孩子上网以后更容易判断自己是不是抑郁了,再搜索一下抑郁的灾难性结果,他们就越想越害怕了。
清华大学博士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纪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岳伟华:
清华大学博士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纪红:
这样的孩子外人看上去非常阳光,但是他在说话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怨怼,甚至一些比较极端的想法,尤其是对人际关系和对周围同学、老师的看法,这时父母特别需要注意。
清华大学博士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纪红: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1935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