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骂孩子,为什么你骂得没结果?

同样是骂孩子,为什么你骂得没效果?



界限与规则是一门艺术!

如果你用好了,

这将会让娃儿的社会能力、

道德与情感本领得到发展;

如果你用错了,

这有可能摧毁他们的人生,让

他们以恐惧和愤怒来回应这个天下!


—— 马格特•桑德兰(英国情绪教育学者)


阳光三月&千晨园

将在03月21日 14:00 直播

限制零食会给孩子带来匮乏感吗?
可以让孩子一次吃个够吗?

视频号


今天早晨写了篇原创,写到我家二姑娘养鹦鹉晚上却忘了照应好鹦鹉结果被我和老代分别批评的事儿(文链接:一大早就被骂哭的小孩)。二姑娘被说哭了但是并不真正生气,擦了眼泪继续吃饭并且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时间过去3天了,这几天都把鹦鹉照顾得妥妥的,我们也有意识地盯着,但她并不了解我们也在盯着。

我在文章中讲到,其实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开个会,好好聊聊养鹦鹉的事儿,但我觉得还不至于,本来批评她几句就够了,她不是不知道,只是才养还没把早晚照顾好鹦鹉内化为习惯。

也就是说,我们管理她照顾鹦鹉的事儿并不是我们之间的冲突,我们批评她只是提醒她重视。如果照顾不好我们会不允许她养,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用这样的方式给到她界限而已(别看我如此分析,其实这只是事后的思考,当时就在那个当下,啥都没想,那个当下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和老代看上去肯定很严厉,因为声音都很大,语气也很强烈,语速也快,但我们并没有生气甚至愤怒。因此,孩子收到的是界限,不是我们的情绪。我们并没有吓到她,我们只是用比较严厉的方式提醒她而已。

当家长带着不确定性或心怀内疚与孩子沟通时,孩子会不断地挑战家长,因为孩子没有看到那清晰的边界。

我才发了我们园孩子爬树的小视频,有人留言说担心安全。事实上,越是这样有挑战性的树,可能越是安全的,因为孩子会很注意安全,绝不疏忽。从悬崖上 掉下去的没几人,但每年夏季被水吞噬的孩子数量惊人。因为悬崖的边界清晰,人们不会去试探,但水的边界却是模糊的。模糊的就会“引诱”人去探索。

孩子挑战未必是调皮,尤其是公然的挑战其实是在确定,一次又一次地确定,直到孩子发现已经到了墙根儿底下没有前进的空间,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就去做孩子去了。

然而,非常普遍的是,家长会在孩子“进攻”的过程中退让甚至真的妥协。其实,家长内在也意识到这是不好的,所以,就会生气甚至愤怒得发脾气——这时孩子不进攻了,因为孩子害怕了,这时家长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干什么。但是,家长也一定会收到的是,下次,在相同的事情上,孩子继续挑战家长,如法疱制……循环往复,孩子越来越难管,家长越来越生气?

这是为什么?

孩子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收获经验。当父母有情绪时孩子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甚至会感觉到不安全,出于动物生存之本能,保命最重要,所以,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没有思考地全听。但是,不会吸收到经验——这就是发脾气没用的原因,家长还以为发脾气有用,说“非要我生气他才听话”——记住,这不是真正的听话,这仅仅是动物的保命本能。如果真的听话还用得着每次都发脾气吗?

由于相同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孩子有挫败感,家长也有挫败感有愤怒……孩子不会收到界限很难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亲子关系也受到根本影响,孩子越大越难带。

当你真正地在教育孩子为孩子立界限时,你一定要情绪稳定,像一个成熟的成人的样子,这样孩子才是放松的才能收到你给到他的东西。如果你有情绪,孩子只是对你的情绪负了责。当然,我必须提醒的是,不要装做情绪稳定,我说的是压根儿就没生起情绪。

家庭和母亲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纵然每一个孩子有千万般不同,但是,习惯、行为模式、社交模式、沟通模式、情绪表达……基本上,都来自于家庭。或者换句话说也行,那就是家庭可以影响到孩子这些。

以上,正是我们本期界限课的内容。因为要整理成书,此次内容既深又广,“孩子的发展”(发展规律、需求、目标)占了课程的三分之一,而在另外内容上,此次在建设家庭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谈界限,除了界限,还涉及到家庭文化建设一些可操作层面的内容,大概有2节。

课程已经开始了2周,但是,如果缘分和意识到了,此刻也许就是你进来的最佳时机。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1038181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