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 | 幼小跟尾(身心准备篇)

幼小衔接 | 幼小衔接(身心准备篇)

   
     
     
     
   
     

 

幼小衔接身/心/准/备/篇/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个人生节点。面对就要升入小学的孩子,家长欣喜与担忧的情绪交杂,欣喜在于孩子又长大了,担忧的是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生活?幼小衔接究竟“接”什么?该做哪些准备?


一、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

二、幼小衔接四大准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白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一是身心准备。如:向往入学,有良好的情绪,喜欢运动等。

二是生活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到场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三是社会准备。会交往合作,诚实守规,有任务意识等。

四是学习准备。好奇好问,有好的学习习气,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等。


三、幼小衔接最容易出现的误区?<<<<

1

盲目互相攀比,疏忽自身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需要一段适应期。但是,不同幼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幼儿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幼儿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不要将幼儿横向与他人比较,而是应更多的纵向与自身的发展进行比较。

2

盲目急于求成,忽视循序渐进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看起来似乎只是6~7岁幼儿(即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这种理解,很多家长在幼儿大班下学期时才开始注重衔接职业。但幼小衔接并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应从幼儿一入园就开始,给幼儿一个充分的时间去适应生活、调整自我,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适宜的成长环境。

3

盲目单方教育,疏忽多方合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的事情。《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


今天我们重点来讲一讲身心筹备


身心准备,是指幼儿需要在身体动作发展和心理方面等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喜欢运动、动作协调等。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身心准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01

向往入学



家长们可以在家和孩子们多聊聊关于小学的事情,比如小学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自己儿时上学的趣事等等。





#02

情绪良好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绪管理在幼小衔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家长们可以通过“亲子绘本阅览”“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帮助幼儿提升适应能力,便于幼儿今后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03

喜欢运动



将进入小学的幼儿需要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生活。因此锻炼意志品质,提高体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准备。家长们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带幼儿进行户外运动,保障幼儿身体素质为今后升入小学奠定基础。







#04

动作协调



精细动作是幼儿手眼协调,动脑操作能力逐步协调提升的过程,贯穿于幼儿整个学习发展时期。家长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鼓励和支持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04

提高注意力



注意力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多有用的信息便无法进入孩子头脑中。需要我们注重日常活动,通过开展小游戏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幼小衔接”中的身心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与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有机融合,帮助幼儿科学、全面的做好入学准备,增强幼儿自信、快乐入学,为小学学习生活注入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行动,用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幼小衔接“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态、习惯、品质和能力。


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小衔接这一个阶段,更要关注孩子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只有培养儿童的学习力、坚韧力等核心素养,才能让他们在小学、在未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幼小衔接各年龄段发展要点解析,提前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 END —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奈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0938104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