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各科的新变化与应对方略,高中地理答题规范整理

今年高考的四大变化
一、高考人数大概会再创新高
二、卷面内容变化
语、数、英学科的变化
1语文
01单元变化
02新增内容
2023年高考背诵篇目
省份有:山东、江苏、辽宁、海南、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福建、重庆共十省。
范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诵篇目为60篇,包罗文言文必修10篇,
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和诗词曲40首。简直篇目如下(2023年广东高考60篇):
必修10篇
1.《论语》十二章
2.《劝学》(《荀子》)
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5.《师说》(韩愈)
6.《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赤壁赋》(苏轼)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选修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2.《报任安书》(司马迁)
3.《过秦论》(上)贾谊
4.《礼运》(《礼记》)
5.《陈情表》(李密)
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9.《石钟山记》(苏轼)
10.《登泰山记》(姚鼐)
诗词曲40篇
1.静女《诗经》
2.无衣《诗经》
3.氓《诗经》
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5.《短歌行》(曹操)
6.《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山居秋暝》(王维)
10.《蜀道难》(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12.《将进酒》(李白)
13.《燕歌行》(高适)
14.《蜀相》(杜甫)
15.《客至》(杜甫)
16.《登高》(杜甫)
17.《登岳阳楼》(杜甫)
18.《石头城》(刘禹锡)
19.《李凭箜篌引》(李贺)
20.《菩萨蛮》(温庭筠)
21.《锦瑟》(李商隐)
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3.《望海潮》(柳永)
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7.《登快阁》(黄庭坚)
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0.《声声慢》(李清照)
31.《书愤》(陆游)
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9.《长亭送别》(王实甫)
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03语文生活
04应对策略
2数学
01选修不作高考内容
02部分内容删减
03单元变化
04应对策略
3英语
01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提高
02单元变化
03应对策略
物理
01内容变化
如:
(1)必修1第三章增加第5节:共点力平衡;
(2)必修2把原曲线运动一个章节分为两个章节: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
(3)必修3把原静电场一个章节分为两个章节:静电场及其应用和静电场中能量;
(4)必修3把原恒定电流一个章节分为两个章节:电路及其应用和电能能量守恒;
(5)必修3把实验:测导体的电阻率单独列为1节;
(6)选修2把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单独列为1节。
02新增部分栏目
03应对策略
化学
01内容变化
1、新旧教材必修一对比:
2、新旧教材必修二变化:
02实验教学内容增加
03应对策略
(一)明确高考评分原则
1.化学用语的“规范化”给分原则
2.“易于辨识,修正清楚”原则
3.“不许越线”原则
4.“白纸黑字”原则
5.“见空给分”原则
6.“严格按要求给分”原则
(二)规范答题
1.不按题目要求答题,虽然会做,但一分不得,所以在答题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规范答题,落笔之前,应看清要求,如:
2.考生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
(1)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如:“催化剂”写成“摧化剂”、“容量瓶”写成“溶量瓶”、“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坩埚”写成“钳锅”、“饱和”写成“饱合”等。
(2)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物理量符号书写不规范如:“KMnO4”写成“KmnO4”、硫化氢电子式写成、氨分子电子式写成、次氯酸电子式写成、速率单位写成mol/L·s等。
(3)方程式的书写一定要符合要求,不能“答非所问”,如:“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解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4)有机化学问题的答题规范
3.计算题的答题规范
(1)用字母表示,若有分式,不管是分子还是分母,只要有字母相加,如(a+b)/c,则“a+b”一定要用括号写成(a+b),否则会引起歧义。
(2)单位:有些考生在最后结果中没有写单位一定要扣分,单位不规范的也会扣分。
(3)计算式。现在考试已较少有复杂的计算,近几年来基本没有。但有一点须注意,如果题目不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则在答题时,则一定要求有相应的计算式,若仅有答案,而没有计算式的,则以0分计。而且计算式不能仅写一般的公式,要求与试题的具体条件相联系。若仅有一般的公式而与试题的具体条件缺乏联系的,则不给分。
(4)以数字表示的计算结果。
4.实验题的答案规范
(1)专业术语
(2)准确性
(3)关键词
(4)检验气体的纯度
(三)高考化学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一、实验操作类规范语言表述
1.测定溶液pH的操作
2.沉淀洗涤
(1)沉淀洗涤的目的:除去沉淀表面附着或沉淀中包夹的可溶性离子。
(2)洗涤方法:向漏斗内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出后,重复操作2~3次。
(3)误差分析:若沉淀不洗涤或洗涤不干净,则使沉淀的质量偏高。若沉淀洗涤次数过多,则会使部分沉淀溶解而使其质量偏低。
(4)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方法(5)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3.容量瓶检漏操作
4.滴定管检查是否漏水的操作
5.滴定管赶气泡的操作
6.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7.萃取分液操作
8.焰色试验的操作
9.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往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当液体变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
二、实验设计类规范语言表述
1.性质实验设计
(1)水蒸气最先检验;
(2)有干扰的气体先检验:例如,气体甲对气体乙的检验有干扰,检验思路:检验气体甲→除去气体甲→确定气体甲除尽→检验气体乙。
2.定量实验误差分析
(1)装置气密性良好;
(2)排除装置中气体;
(3)减少副反应;
(4)避免气体带杂质(如测定气体的质量,气体必须干燥);
(5)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进入装置等。
3.实验现象描述
(溶液)→
(1)颜色由……变成……
(2)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3)溶液变浑浊
(4)生成(产生)……沉淀
(5)溶液发生倒吸
(6)产生大量气泡
(7)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8)有液体溢出;
(固体)→
(1)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2)固体逐渐溶解
(3)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
(4)颜色由……变成……;
(气体)→
(1)生成……色(味)气体
(2)气体由……色变成……色
(3)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
(4)色、味
4.仪器或装置作用
某瓶的作用:安全瓶作用,防止……中的液体倒吸进入……中,或者平衡气压,便于……中液体顺利进入……中
5.原因、理由类
6.理论型简答题
三、图表、图像类试题规范语言表述
1.图像题
(1)会识图: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弄清纵、横坐标的意义,弄清起点、拐点、终点的意义;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四看量变,五看是否作辅助线。
(2)会分析:分析图像中隐含的信息,将其加工成化学语言,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2.表格数据题
(1)明含义:理解表格中各个列项中数字的含义,巧妙地将表格语言转换成化学语言。
(2)析数据:理顺表格中数据间的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的化学知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口诀:图像题要细心,全面观察得高分;曲线题能速答,分析走势好办法;表格题要解好,转化数据离不了。
生物
01部分内容变化
新旧教材在高考知识点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部分知识点有所调整。
1、删掉了”类比推理法”。
2、遗传规律计算中增加了“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3、五碳糖——核糖的空间结构更加科学具体。
4、DNA复制过程更加详细具体
5、密码子表作了一定的修改。
6、tRNA结构示意图的变化。
7、中心法则知识点增加了新的内涵。
8、增加了“表观遗传”知识点
9、增加了“甲基化”知识。
10、增加“结肠癌的发生”内容。
11、癌变原因和抑癌基因改变知识点。
12、基因突变的意义。
13、增加了通过化石证据论证生物的共同起源和演化历程内容。这部分知识原来是初中相关知识,在准确的化石基础上,可以通过化石证据论证生物的共同起源和演化历程。
14、增加了比较解剖学的证据证明进化。这个内容原来在32K本教材有,改编后删除了,现在重新回归。通过对比形态上的高度相似性,证明亲缘关系。
15、胚胎学证据和细胞核分子水平的证据。本章节还增加了胚胎学和分子水平的证据:胚胎发育的历程和直观的反应了生命的诞生过程,可以作为进化的证据,细胞核分子间的微观结构相似程度亦可以最为进化的证据。
16、关于共同进化知识点的变化,有修正和增加。
02应对策略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题意识。
2、教师要分层、有梯度地进行随堂训练和检测,确保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生物学科的信心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历史
01内容变化
1、历史新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编写体例发生变化,综合了以往教材的特点,采取通史+专题史的模式,融时序性与主题性于一体。这样一种编写体例,让教材使用的功能更强了。新教材必修按通史体例,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按专题史,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3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新教材编写增加了很多教学辅助栏目,如历史纵横、史料阅读,还有地图、插图等,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做进一步补充和扩展。而学习聚焦、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不仅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对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3、高中新教材专业化程度有所增强,增加了很多概要性叙述和抽象性结论
4、新教材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应对策略
1、指导重视消化吸收新教材中的名词、术语、概念,在史学理论方面加强学习。
2、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3、适当增加历史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逻辑联系,增强历史感悟能力,强化家国情怀,从而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
政治
01内容变化
1、新教材由原来4本必修变成4本必修加3本选择性必修,内容涵盖范围更广,知识内容更新多。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增加了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4册教材采取总分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览和基础,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总体了解;《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分领域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具体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选择性必修教材分《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册,也都是新增的内容。同时,部分原有内容也做了删减。
2、新课标要求的一大特点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在课内展开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呈现方式。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议题教学,每个单元里会有几个议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阐述这个议题。
3、在新教材里,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探究栏目,教材提供了探究目标和建议路径,建议会围绕议题告诉学生参考路径,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
02应对策略
1、不仅重视运用这些基本常识解决实际法律的问题,而且还要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基本常识背后的规律和涵义。
2、培养和指导学生把政治、经济、法律、逻辑等众多内容,融会贯通,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3、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共产党宣言》《为人民服务》等经典,提高对经典原著的阅读能力
地理
01内容变化
1、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旧教材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新教材设置了
2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新教材中,必修地理1的主题由自然地理基础改为地理科学常识,选择性必修3是新增加的主题——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据介绍,即使是沿用旧教材模块主题,也按地理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进行了重新构建。
2、新教材突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方便教学,降低了难度。一些地理基本概念,通过既通俗又符合其基本内容的方式表述。同时,新教材控制了活动题难度,减少“活动”设计的问题数。
3、新教材增加了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内容,如水循环情境设计,引用了我国古人对水循环思考的描述等。同时还增加了反映我国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方面的内容。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特征,新教材选取了较多的、不同类型的图像,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阅读性。
02应对策略
1、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导引促进学生与情境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和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对教材内容的知识逻辑线索的梳理,将知识逻辑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此外,教师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借助一些情境材料或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2、指导学生在学习地理新教材时,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并用所掌握的地理原理来解释日常现象。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图表和问题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注意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学会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运用,进行变式练习。
三、选科的变化
四、为什么高考题越来越难?
高考试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高度灵活多变,低效率大量刷题没有效果。
2、试题源于课本,但却远远高于课本。
3、高考题不仅“难”,而且还“麻烦”。
01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是一回事吗?
02
什么是晨昏线?
03
正午太阳高度的求算——两地纬度差的余角
04
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有关计算
05
如何计算昼夜长短?
06
南北半球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是怎样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07
逆温的分类及成因
08
常见的风向比较
09
喜马拉雅山为何要在每年5月登峰?
10
影响雪线的高低因素有哪些?
11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12
气候与自然带问题
13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4
海洋资源小专题
15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16
地质地形小专题
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17
地震
18
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19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有何异同点?
20
如何运用地图描述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1
如何掌握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2
洪涝小专题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⑵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⑶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23
干旱小专题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⑵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⑸ 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⑹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⑺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 海水淡化等。
⑻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24
农业小专题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 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 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三江平原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25
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26
为什么海南是我国北方各省的冬季大温室?
27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各有哪些特色?
28
世界上典型农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29
用农产品提炼生物燃油产业的发展会给农业和环境带来哪些利和弊
30
工业专题
调整措施:①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1
生态环境问题小专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 发生的外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
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⑹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⑻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 过度开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
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 相结合
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⑼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 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⑽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32
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 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 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 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 续发展.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33
人口迁移小专题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34
城市小专题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⑶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 居住拥挤;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 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 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水 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 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 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 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⑸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措 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⑹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⑺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35
简要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具备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36
试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的建设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7
港口的建设
自然区位:
38
三峡工程小专题
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② 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③ 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④ 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⑤ 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成败的关键:移民
移民安置最大困难: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移民安置政策:本地安置(就近后靠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的农村移民政策
移民方针:开发性移民———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
开发性移民好处:开发性移民把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的长治久安。
39
能源小专题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
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⑶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⑷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⑸ 调整措施:
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 稳妥发展核电;
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 利用乙醇汽油。
②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 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 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40
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2)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
① 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
②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变式:武汉、西安分别是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原因。
芝加哥是美国中部商业中心的原因。
(3)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 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② 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41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0637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