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教育孩子吗?不是…

教育从来不是
那些繁文缛节
那些条条框框
那些墨守成规
…
教育永远是
因势利导
事实求是
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
我们是在教育孩子吗?
不是,
我们是在教育我们自己。
昨日在《眼不见心不烦:“你玩你的,我忙我的…” 》里,谈到师父家老三小字在办公室各种霍霍的事,谈到了师父告诉我的两条原则:
第一、分清他玩耍事件的具体性质,再决定是否干预。
第二、不知道如何教育的时辰就不要管。
昨天聊了第二条,即日聊第一条。
为何要先说第二条呢?
因为第一条原则是术,第二条准则是道。
我们只有悟了道,才不会着相,才不会被术所困。
也就是说,只有承认了自己的无知,承认自身不懂教育,才能真正做好教育。
教育从来不是教别人什么,而是通过别人看到自己,然后教育自己。就像昨天我看到小字的各类霍霍,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体会了父母不懂教育时的无可奈何。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教育有好有坏有对有错。若咱们不辨析不清,我们会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孩子。
正因如此,与其说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还不如说我们是通过观察孩子来让自身的童年重现,然后,我们则可以借此机会来修复自己的童年。
只是这事儿,我们未必意识得到。就算意识到了,也未必想得明白。想认识打听了,也未必做得到。做到了,也未必做得好…
这是难而正确的事。只有先意识到是自身的问题,之后的路才能水到渠成。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独自玩耍是孩子的探索世界。虽然他玩的内容或方式不符合我们的心意,大概会给我们制造麻烦,但我们需要对事不对人,需要我们分清事情性质和影响,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所以,师父才说要分清他玩耍事情的具体性质,再决定是否干预。
师父所说的分清事件的具体性质,首要有以下三点判断标准:
第一、是否存在潜在伤害
第二、是否具有连续性
第三、是否会干扰他的成长积累
第一、是否存在潜在伤害
这一点很好理解。那就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否会伤害到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也就是说,家长只要消除环境中的安全隐患。比如,刀子、剪子、窗子、电源…那么,孩子怎么玩都是安全的。否则,就算家长盯着也没用。
第二、是否具有连续性
这一点很重要。具有连续性的事情要慎重。因为连续性会成瘾,也会积累。就看家长如何干预如何引导。
比如,孩子玩手机打游戏,看短视频具有连续性,会让孩子对电子设备成瘾。
比如,孩子喜欢阅读也会具有连续性。然而,阅读是在给孩子补充知识,滋养他的头脑。这样的事情就应该引导和鼓励。
反之,不具有连续性的事项,就不用干预。他玩腻了就不会玩了。
比如,小字四岁时爱玩茶盘茶具,现在已经不玩了。现在他玩冰吃冰。过段时间他玩腻了就不会玩了。所以,不用干预。
第三、是否会干扰他的成长积累
这一点不容易理解。每个孩子都有天赋。而兴趣是天赋的起点。做感兴趣事就是累积天赋。
只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好奇心强,兴趣广泛。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
比如,因为玩游戏而干扰阅读。家长就得阻断和干预,不让孩子玩游戏。比如,零食会影响孩子专注,那么家长清除有零食的环境。
总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胜过家长时时监督干预。
深层次而言,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在培养孩子独立人格,而家长时时监督干预则是在为社会驯化社畜。
这一点不用多说,看看社会上有多少领导在提防下属,有多少下属趁领导不在时就去摸鱼,就知道了。
你期望孩子将来是什么样,那你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这是事我在《什么在影响你的职场命运?》谈到。
除了创造环境和时时监督干预,其实对待孩子玩耍这件事儿,还是以下三种方法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0336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