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犯错本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谁家的男孩子不踢碎过窗户,弄翻过饭碗?倘若孩子犯错,身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有家长一定会说,3是什么奇葩问题?无邪和善良是真的限制了当下家长的想象力。
几年前的江苏句容有过这样一条消息,让人看后难受不已。
一名9岁的小男孩,在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后,采用从17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在现场留下一封遗书,稚嫩的笔迹,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的一句话,把所有人的心都“砸”出一个大洞。
“nai nai,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如果父母不愿意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总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进行批评和指责,娃儿就会本能地想逃避父母,不会更不敢求助,只能独自咀嚼苦涩。
意识上绝对不想,但在潜意识里,他们实践了一次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失误动作”——他们遗忘了。
于是这就违反了弗洛伊德的另一个理论:“超我”——也就是突破了社会标准下的规则、制度等。
很多家长擅长用社会上的“规则制度”来要求孩子们一同遵守,但这往往是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一种行为。
有人会说,打碎玻璃、弄翻饭碗,哪怕是迟到、早退,这都是小事,虽然确实不该大张旗鼓的怪罪孩子,但难道什么都不管不训吗?若你家孩子杀人放火你也允许吗?
杀人放火的大多数,往往都是“不被允许”造成的,而不是“被允许”造成的。故此,即使是打碎玻璃,也是大事,家长要做的是要正确、严谨地对待这些“大事”,而不是遇到问题,便是用最差的解决方式。
一个男孩犯了错,妈妈大声训斥着他“粗心、猪脑子、干啥都记不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女儿犯错后,父亲不耐烦地嘟囔:“我不管!你爱咋咋,随便吧!”便扬长而去。
奶奶看着犯了错的孙子,满脸堆笑地帮着孩子收拾弄乱的卧室,嘴上虽嘀咕着,但可不敢大声训斥。
孩子不敢犯错,不愿犯错,主要原因还在于家长被“完美”的执念所捆绑,无法直面孩子人生的真实与复杂。
孩子犯错,再常见不过。
殊不知,家长若把爱走偏了方向,会给孩子的成长蒙上阴霾。
就比如下列这则新闻,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这没错。
但是只因孩子数学没能考到95分,就将其丢在高速路口。这种行为,足以将孩子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
若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独特,用打压孩子的方式来阻止孩子“飘”起来。这也只能成为另一种层面的“一厢情愿”。
就是在家长那么多离谱的操作后,才造成了不少孩子的另类渴望。
没有孩子是希望成为小透明的,家长们一定要知道这件事。
所以,往往有时候孩子们打翻饭菜、摔碎铅笔盒,只是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
“我的日常没有得到关注,所以我必须多做些‘别的’事情才能获得关注。”
要知道,越是强调什么,其实越是缺失什么。这一点就连阅历丰富的成年人都是如此。
翻译过来就是“我宁愿冒着被指责、被攻击的风险,依然坚持做我自己”。
可以说,大多数的犯错都是反抗权威,都是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
哪怕这声音在高压控制下如此微弱,但对当事人而言,就是一束光。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你会发现,越是那种在外人看来善解人意、性格腼腆的人,面对亲密关系往往越是暴躁的、无理的。
因为不安全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心理,“我只有让你看到最差的我,你还愿意接受,说明你是真的爱我。”
这不仅出现在大人的身上,孩子只是这种心理现象的缩影。
所以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孩子要不然极度腼腆不安,要不然会极度叛逆,经常犯错。
“在我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在我痛苦无助的时候,只要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我就会重新燃起勇气。我永远不会自暴自弃,永远不会甘于堕落,我会一直好好的活。”
作为家长,对于有这样心理的孩子,应该尝试接纳孩子的错。无论你顺从还是反抗我都允许,而不是贬低和打压,继而你才不会用“犯错”的方式获取爱。
那些绝不被允许的人,才会以杀人放火反社会的高浓度形式表达。
我必须鼓励那些“乖乖女”、“顺从男”们,去勇敢犯错吧。
你脑海中闪过任何“邪恶”的念头都是有价值的,你的思想可以去“叛逆”、去“复仇”……而你的良心要允许做对的事,并且承受做出这些事后必须付出相应代价,简而言之就是你可以犯错,但要有担当。
打破“顺从的代际传承”,需要有个人站出来说“不”。
突破设置、犯错误被大量允许以后,你自然建立起心中的设置与规则,而那才是真实的,而非任何人强加给你的。
所以人活着,就要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有点看法,有点批判思维,有点属于自己的思考,而非成为乌合之众。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若是一个孩子失去这些能力,又怎能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632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