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课本60年之路

小学科学教育教材60年之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 殷志杰 蔡矛

《 中华读书报 》10月22日03 版

  梳理60年来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历程,我们十分激动、欣慰和感慨:几代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冷静奉献,这是一条不断探索、曲折艰辛、成绩卓著的路。

一条成绩卓著的路

  60年年里,修订、编写、出版了八套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自然(常识)教材,一套在少数地区试验的科学教材。几代人在以“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和“科学探究”为核心内容的课堂里学习、成长。20世纪50—60年代的自然教材和自然教学,为普及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培养公民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封建迷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参加生产打下了迷信知识的基础。20世纪70—90年代的自然教材和自然教学,为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兴趣、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等)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80年以来在“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秘密”的思想指导下的自然教材和自然教学,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实践、师资、设备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很多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当他们回忆自己成长的道路时,常会提到小学自然课对他们的深远影响。

一条曲折崎岖的路

  1950年,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前自然教材经验、吸收老解放区和苏联自然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暂行标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采用这个课程标准,而是在匆忙中修订了原有的自然教材。

  1953年,“全盘照搬”苏联小学自然教材教法。一方面是引入了以斯卡特金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的自然教材教法,推动了当时中国做作教材教学的发展;同时也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丢掉了我国自然教学多年积累的一些好思想好方法。

  1956年,按照自然教材要“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要求编入了很多结合中国科技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但也产生了明显偏差。一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在自然教材中编入了过多的不符合自然学科特点、不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和农业生产知识。二是在“逐步实现中国化”的同时,丢掉或模糊了以往的好思想好方法,致使不注重观察实验,完全讲述讲解的内容大幅度增加;直接通过下定义的方法建立概念的内容增加。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十年来积累的自然教材教学经验沦为“保守、落后”。编辑“集政治、地理、历史、自然于一体”的常识课本,科学教育被严重削弱。

  1963年,在总结新中国14年来自然教材教学经验基础上编写的自然教材,纠正了“大跃进”的偏差,拓宽了自然教学内容范围,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但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方面没有明显改观,并且在忽视观察实验、忽视由感性到理性认识方面有“加剧”的趋势。1964年,这套自然教材更被减得“骨瘦如柴”,知识严重压缩,观察实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更加减少。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做作教材教学遭受了灭顶之灾。

  1977年,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编写教材的工作得以恢复和稳步发展,编写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既有基础性知识又有先进性的科学知识,注重观察实验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自然常识教材。

  1982年,确立了自然学科地位:“小学自然课是对小学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明确了学科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的秘密”。自然教材进行了根本的改革,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视通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培养儿童学习科学的志趣和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教材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课文中不能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得出结论。这套教材的改革,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受到了广大教师和研究者的肯定。

  1989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小学自然课第一次从一年级起开设。新编写的自然教材在前一套教材改革的基础上,创立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架阶梯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教材整体结构,“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单元结构,“具有探究式学习特点,与认识过程、科学过程、认知过程、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课文基本结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631512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