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第一轮(2.4):《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相见欢》

中考复习第一轮(2.4):《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相见欢》

中考复习第一轮(2.4):《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相见欢》

第一轮复习:一天三首新诗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相见欢》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歉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单/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在这些诗中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3.说说《游山西村》的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殷勤、客人留恋。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4.《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

【总结】《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理解性默写

1.《游山西村》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春•白塔区校级月考)

2.“唐诗崇情,宋诗尚理。”宋诗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不仅写山间水畔的景色,更是在写景中蕴藏哲理: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春•宿城区校级月考)

3.《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春•姜堰区月考)

4. 春•盐都区月考)读古诗文,传承优秀文化,培养高雅情趣。陆游的《游山西村》“(1)从今若许闲乘月,(2)拄杖无时夜叩门”两句中,借趁月色闲游,表达了他对山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木兰诗》用“(3)万里赴戎机,(4)关山度若飞”两句呈现了木兰报效国家、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

同是登高,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发出“(5)念天地之悠悠,(6)独怆然而涕下”的慨叹;王安石借《登飞来峰》“(7)不畏浮云遮望眼,(8)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不怕奸邪小人,立志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同是托物言志短文,刘禹锡借《陋室铭》抒写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节操;周敦颐借《爱莲说》中的“(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濯清涟而不妖”表达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不哗众取宠的高尚品质。

5.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蕴含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豁然开朗的哲理。(春•东台市月考)

6.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诗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春•原阳县月考)

7.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着希望的启示。(春•淮北月考)

8.《游山西村》中表明逆境中往往蕴含无限希望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蒙自市校级期中)

9. 诗歌的哲理之美,长驻心间:王安石登飞来峰时高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游山西村时陆游笑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临邑县期中)

10. 《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绥化期中)

11.疫情难阻书香,读诗重塑精神。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可以使人在困顿迷茫时看到希望;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可以使人在世事纷扰中保持清醒。(春•沈丘县期中)

12.《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既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又融入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哲理。

春•桃江县月考)用自己的话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说说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这一佳句。

画面: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诗人穿行于山峦、溪流之间,山径依稀难辨迷惘之中,眼前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引用这句诗歌。

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从景、情、理三方面分析其妙处。(3分)

这一联景、情、理高度统一,重重叠叠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林,穿过桃林,又一个桃红柳绿的村庄出现在眼前,(1分)抒发了诗人对这个“世外桃源”的无比喜爱之情。(1分)同时又揭示了人生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1分)(要从景、情、理三方面分析,意思对即可。共3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他所作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再读诗歌,说说诗中写了哪几种心境。

离别的忧伤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和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3.诗中写“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离愁: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4.学完全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说一说,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红”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虽然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理解性默写

1.《己亥杂诗》(其五)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春•姜堰区月考)

2.《己亥杂诗》欧阳修曾叹:泪实,《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春•南关区月考)

3.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春•白塔区校级月考)

4.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⑤落红不是无情物,⑥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卧龙区二模)

5.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春•驻马店月考)

6.《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仕途坎坷,仍然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抒发报国之志。(春•曲周县期中)

7.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虽已辞官还乡,但仍心系国事的诗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儋州校级期中)

8.“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句诗表现了落花积极进取的精神,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境界上更胜一筹。

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和《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提及“落花”,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句以“落红”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975年,宋曹彬攻破金陵,李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后人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1.如何理解“无言”和“独”的意思?

“无言”二字有力地写出了愁绪之重,重到无法用言语表达。

“独”则尽显孤独之意。

2.词人为何“无言”?

因为“独”即“独自”,作者此时是阶下囚,无人陪伴能与谁说呢?满心的忧愁只能藏在心底,自然“无言”。

3.如何理解“月如钩”?

月亮本是惹人愁思之物,如钩之月就是残月,意味着离愁之意,其次,残月在后半夜才出现,说明了作者此时久久不能入眠,因而“独上西楼”。因为发愁,囚徒之愁,残月象征了作者的故国和人生。

4.梧桐真的会寂寞吗?为什么?

不会。寂寞的只是作者罢了,梧桐寓意着“孤独忧愁”极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的落魄相。

5.“锁”字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锁”在文中的意思是“缚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孤独之意,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悲凉的心境。

6.词人写道“剪不断,理还乱”,剪不断什么?理还乱的又是什么?

这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把离愁比喻成丝缕,剪也剪不断,梳理了还是乱。“剪不断,理还乱”。形容这愁思难以解开,极其形象深刻。

7.如何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李煜满心愁苦却不能言语道出。这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

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

9.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

“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为亡国之君,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11.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12.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13.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14.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运用白描手法,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理解性默写

1.李煜《相见欢》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李煜《相见欢》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是: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4.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

5.李煜囚于北宋汴京,亡国之愁弥漫心胸。能表现这一心情的行动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能衬托这一心情的景象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词人秋夜独登楼,举头是“月如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7.李煜的《相见欢》中,以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的词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8.李煜《相见欢》中,选取典型景物,情景交融地描画出作者的孤独凄寒之感的诗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9.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0.李煜《相见欢》中,常被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物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531068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