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一中心小学,有你的母校吗?

上海人的一中心小学,有你的母校吗?


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前身是两所1911年创立的教会黉舍——进德小学和民德小学。1956年与福建南路第二小学合并,改称区中心小学。九十年代,校舍翻修后,校址改为人民路706号。到才迁址白渡路128号的新校舍。

 


新校舍大得很,不仅有运动场、学生剧场、多功能厅、演播中心,还有茶艺室、摄影室、情绪活动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诸多专用教室,设施先进,环境也蛮好,绿化做得漂亮。

 


黄浦一中心还是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教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教学水平还是蛮高的。

而且还有影视、摄影、茶艺等课程特色,近年来,又开发了校本课程“三大精彩旅程”,包括“老码头——新外滩” 社会实践之旅、“博物馆——diy” 保守文化之旅、“小眼睛——大视界”视觉艺术之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和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大大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卢湾一中心最早是法租界公董局慈悲会创办的“华童公学”,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大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

的时候,原卢湾区、黄浦区“撤二建一”,黉舍也就正式更名为“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学校的教师教学上有一把手,还极富进取精神,参加全国、市、区讲授评比、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等频频得奖。学校也频频获得各种荣誉。

,学校成为了首批示范性黉舍少年宫,开展了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童年的快乐,同时注重内在发展,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是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创建于1930年,是其“活教诲”思想的实践基地。195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小学,如今更是上海市语文特色学校、上海市美术特征学校、上海市围棋特色学校、上海市机器人特色学校、上海市体育特色学校。

在50年代,一中心的拼音教学就独树一帜,不少教学模式和方法甚至沿用至今;80年代初,“低幼衔接——小学新生教诲”让一年级顺利完成角色转化,被全市普遍采用;80年代中,还开辟了第二课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伏的天才儿童”是一中心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教育是要将这种“潜在”变为“现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十数年如一日打造始终堪当此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各个学科均有在市区乃至全国闻名的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明星。


学校注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脱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课程设置除语文、数学和英语之外,还重视自然、美术、音乐、体育。据回忆,学校经常构造各种游戏和课外活动,老师们会在活动中教学生做盐、做冰激凌、造纸等等,寓教于乐。

 
 


闸北一中心同样也是陈鹤琴先生创办的。九十余年来,矢志不渝地践行陈先生的“活教诲”思想。


在办学中提出了“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的办学目标,开发和建设“新五指课程”,明白了帮助师生“做中得幸福”的办学方向和策略,学校也因此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与办学声誉。


闸北一中心以创办“童心学校”的办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校教育工作规律,明确了小学教育儿童化的基本特征,具体落实在学校教育上要构建充满童趣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体系。

以追求儿童幸福为办学的价值取向,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尊重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律,将学校建设成为“生动活泼、快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乐园。

 


1912年,在“国人要自办学校”的呼声中,中国较为早期的“上海市立比德初等小学校”落成了,“比德”二字,近取当时比邻的“德文学堂”(意在对比德文,超越德文);远含“君子比德于玉”的深邃意境。


上海解放后为区的中心小学,有图书室、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舞蹈房、音乐室、科常室、美术室、劳技室等教室28个。还配有多功能厅,室内体育馆等现代化场馆。

 


为了发扬江南丝竹,学校还特意成立了民乐普及班和民乐队。学生通过学习并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感悟民族文化的精髓,校民乐队在徐汇区一校一品的比赛中获得民乐合奏二等奖。

除了音乐教育,学校的科技教育也尤为出色,还是上海市科技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和上海市科技教育显著成效实验基地。

 


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位于昆山路111号,至今已有151年历史。1869年,尤来甸女士在虹口区密勒路(今峨眉路)上创立了“尤来甸学校”。1949年,改名为“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至今。


学校属于虹口“三新”教育联盟之一。每个月还有学科节,走廊图书馆更是极具特色,在学校走廊里放置休息用的座椅和摆放书籍的书架,让教学楼额走廊拐角处也有极具个性的图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和阅读。彩瓷绘釉是学校的特色拓展课程,教室里面很多学生的作品。

不过据说自从搬到了昆山路,老师走了许多,教学质量大不如前了。不过老师们还是都很认真负责的,很亲切。操场小一些,但是教室很多,里面的设施还是挺新的。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始建于1982年,是上海市各区第一中心小学中最年轻的一所。


不过也因为这样,教学的硬件设施都还蛮不错的,200米塑胶跑道环绕着碧绿的草坪令人赏心悦目,还有电脑房、实验室、琴房、电化室、室内体育馆、电视演播厅等教学辅助设施。

 

校园环境也好,有“雏鹰广场”、“红星广场”、“清华路”、“复旦路”等等。一幢现代化的综合大楼配置有一间电脑主控室和三间计算机房;2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舞蹈房;富有童趣、各具特色的美术和音乐教室。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宗旨,开展了一切为了师生智慧和人格的生成为理念的“生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虽然已经从学校毕业很久了,但总有些时候,想回去看看学校,见见同学,和老师聊聊天,再走一走那些年走过的上学路。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234842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