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书 | 杭州高级中学——复旦大学

两校书 | 杭州高级中学——复旦大学

.

2

2

0

2

    一   

学校简介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创办于1899年,从清末浙江最早的公立中学到享誉全国的江浙“四大名中”之一,至今历时一百二十余年,汇集了鲁迅、李叔同、朱自清等名家大师,涌现出徐志摩、丰子恺、金庸、张抗抗等文化名流,姜立夫、陈建功、毛江森等科技精英以及徐匡迪、徐光春、卢展工等杰出校友,至今走出院士53位,被誉为“院士的摇篮”


学校百年文化与“科学 民主 求真 创新”的校训让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无处不体现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渗透着“三宽 四自”的教育理念与杭高人“丰富 善良 理性 高贵”的核心品质。学校的整体规划既体现现代化的方便与实用性,又体现学校作为文化载体的风雅与人文性,更体现学校作为教育场所的开放与包容性。


“旦复旦兮春复春”。杭高的老校歌嵌着它与复旦的深厚渊源。这里是青年望道留日回国后的第一站,也是“一师风潮”的主战场。望老的身上流淌着杭高的血液,恰如杭高的学子们,亦仰望着复旦的星空。


.

2

2

0

2

学子传书

01

赵宇栋

21届12班 21级自然科学试验班

去年我们的录取通知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祝贺你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日月光华中有你闪亮的眼睛。你计划的秋天已褪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这就是复旦带给我的第一课,它,从我踏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不再是一个只围绕着高考这个简单明了的目标转动的童话,从那一刻起,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我所面对的这些东西,叫做“一个真实的现在”。而这个真实的现在里,是生活的一百万种可能。


所以这也大概是复旦一直以来有着轻松的学术氛围的原因,它让我们不仅只是专注于自己专业的事情,也让每个人都有能够接触其他方向兴趣的便捷通道,就像刚刚所说的,这才是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样子,也正是因此我选择了复旦。


想起上个学期晚上在经世书局一楼自习的时候,抬头的时候发现,天花板上凌乱的点光源透过玻璃映在漆黑的天空中,像是一颗颗星星。然后就会想起了录取通知书上的那句“跻身复旦的星空”,那句“日月光华中闪亮的眼睛”。无论前路如何,都愿大家也能找到自己的那片星空,我们在复旦等你!


最后放几张宿舍楼下的可爱猫猫图!

(无处不在的心爱猫猫)

(光华楼顶的落日)


02

林思羽

21届10班数学英才班 21级工科试验班

当时考入复旦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马成和王书杰两位学长的志愿选择,也在三一上得到了他们的许多帮助。前段时间返乡,刚好和王书杰一起抢到了同一列车票,不禁回忆起杭高当年的旧事。


我们基本上是蔡小雄校长组建的最后两年的数学竞赛生,虽然很遗憾在竞赛上没有获得特别出色的成绩,但也如愿以偿加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而我们也得以在理工科专业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拼搏高中缺席的一等奖。


复旦的校园是十分自由的。在大学生活中,我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兴趣喜爱,学会了弹吉他唱歌;也加入了围棋社,和同学们进行对弈。


如今我还常常梦到高中的教室,听着班主任黎金传老师的引经据典,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大学有大学的同伙,而高中的朋友也是无法取代的。那些一起冲刺高考的同窗, 就是战场上的战友。


回想起高中的时光,比起自由的大学,高中每天固定的刷题这样的生活似乎很遥远,又似乎朦朦胧胧就在昨天。很幸运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是的,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起落,努力过后获得回报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生活中有各种的变量。如果说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座程序堆积的巨山,会不停地出现各种bug。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迭代,不断debug,不断成长。


03

王书杰

20届12班 20级工科试验班

刚来到复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但是我很快发现我很轻松地就融入了学校的氛围。自由,宽松的日程,让我有很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学习主要靠自律自觉而非强制督促,这些与杭高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最让我难忘的是复旦开设的模块课程,让我有了跨专业的视野,也能满足我个人的学习兴趣。对我来说,复旦的大学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


不知不觉间,新一年的高考已经结束,现在回想起来恍若隔世。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期待与你们的相会。


04

陆嘉怡

19届4班  2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

复旦所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还有所谓高贵精神的延续。过去在杭高所积累的文史知识与记忆,不曾想有一日在大学的课堂瞬间被点亮。每当老师们提起履历与文学关系,《诗经》中的女性,《史记》与司马迁的使命感,古文字的形旁和义符……总会勾起一点红墙里斑驳的记忆点影。


如果高中汪海燕老师的语文课,和曹心意老师的历史课带给我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启示,在复旦的专业学习则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深而广。中文系不仅有丰富的人文课程,还有更讲求规则和系统性的语言学方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大学还能有幸修习到高中老师口中的“冷门绝学”和韵书韵图相伴,也更不曾懂得所谓“学过语法连话都不会说了”的深刻内涵。在这里,你可以徜徉人类语言的海洋,无论是博杂的地域方言,还是与现实相关的社会方言;无论是消亡的历史文献语言,还是现存的语言类型研究;如果进入更深的领域,还可以和其他分支,比如医学、人类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虽然本系所从事的多为理论研究,大抵是全复旦最自由而无用的一类人,但却得到了最大的包容。最后,妄作几句赠言: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题山人未老,光草春光尚好。

光草上的花,落日,星空。

祝大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05

虞温和

19届11班 20级国务学院

最大感受便是杭高与复旦有种种相似之处,一贯浪漫、包容、自由的气质让我顺利适应了丰富有趣的大学生活。2022年的春天是有稍许遗憾的。看到了复旦光草的樱花,没能有机会再去欣赏杭高二进的樱花浪漫。记得在杭高每年三月,班级都会去那颗鲁迅像旁的樱花树下拍合照,也算是一份杭高人的独家记忆。在复旦,你也可以在光草“躺平”,仰望与蓝天相互映衬的光华楼,和朋友们在樱花前留下美丽合影。

(杭高樱花文会的《友声》特刊)


而今更笃凌云志,莫教冰鉴负初心”是杭高贡院对学子们坚守初心的寄语。来到复旦的求学之路,我曾有过耀眼的“高光时刻”,但也过迷茫徘徊的灰暗瞬间。跌跌撞撞走来,重要的是校准自我认知,坚守本心,步履不停地毅然前进。


最后,我现在依然非常庆幸在杭高度过的三年,怀念与同学们并肩作战的岁月。在杭高,能遇到许许多多珍贵的人与事。我想即便是多年之后,杭高会作为一个珍贵的情感符号将你我联结。杭高的学弟学妹们,希望复旦的秋天如期见面~


06

张力恒

 19届11班 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先说说光华楼,复旦悠久丰厚的学术积淀在她的高度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身为亚洲第一高教学楼,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无数院士大师硕硕的学术结晶。而她所展现的,当我们抬头仰望时,便是复旦那一片璀璨的学术星空。


记得三一面试初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复旦与杭高的气质极为相合。二者皆是闹中取静、静心求学之地。丰富理性与自由无用的一脉相承,让我倍感亲切。


未来的生活学习中不免有许多波澜起伏,遇到大小的挑战与困难,外化内化总有它的解决之道。希望你们能够不为外界所干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向学,保持状态。相信厚积薄发的你,来到复旦定能大放异彩!



07

陈正阳

19届11班 19级中国语言文学系

大二的时候,有幸参与学校《望道》大师剧的排演,饰经亨颐老校长一角,与“一师风潮”的戏份相始终。浙潮第一声,崩云裂岸,大浪淘沙,为杭高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更为杭高人留下了一脉精神基因。这条脉络,与复旦的历史和文化是恰相贯通的,而作为复旦人的我们,也仍在不断地激活这条基因链,不断地传承和发掘这一份终身受益的宝藏。


百年前,经亨颐校长提出“人格教育”的理念,它相对于当时所流行的“职业教育”而发,旨在培养学生们全面的人格修养而非仅一技之长。夫子焕乎文章,博学而无所成名。在大时代中,这种超功利的教育思想是难得的,这种教育精神更是令人憧憬而向往的,而杭高正是这样一所令人向往的高中,她不仅积淀深厚、成就斐然,而且雍容大气、博文约礼。我们在杭高三年,取得了不少傲人的成绩,更收获了终身难忘的美好的青春,收获了全面发展的强劲的潜力,收获了善良、丰富、理性、高贵的纯净的灵魂。这一切是不必多言的,相信也是每一位念兹在兹的杭高人之所共许,可以莞尔神会的。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假如你也和我们一样,享受着杭高的陶冶和滋润,那么不必犹豫,加入我们,来到复旦吧,一脉相承的文化环境一定能让你此心安处,如归故乡。其实在杭高,我们身边便有许多复旦人,比如历史组的李靖老师,政治组的贺红霞老师等等,他们温润如玉,而又聪敏练达,他们巨大的人格魅力令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久而敬之、亲之、爱之。我想,这正是复旦人精神品格的代表与写照。正是他们,为我们种下了一颗日月光华的种子;而在复旦力学深耕的我们,回顾所来之径,亦倍觉感恩与珍惜。


“樱花消息春风里,年少光阴诗卷中”。平台、资源、机遇、发展,作为顶尖高校,这些自然往往而有,不必剧透,应当留待学弟学妹们自己来体验。此刻,书案之前,我们不妨褪去这层精英感,且好好享受杭高与复旦共同赋予我们的美好生活,从容境界,与高贵人格。


恭喜学弟学妹们都已闯过高考的峡谷,欢迎大家跻身复旦的百年星河,在这广阔的天地中,纵一苇之所如,而长风破浪!



08

沈鸣阳

18届12班 18级管理学院

杭高的气质与复旦的气质很是相像,自由、浪漫。自由让我有大把的时间玩耍,浪漫满足了一个小女孩最初始的梦想~杭高有鲁迅先生的手植樱花树,在五月的樱花文会上将花瓣漫天飘洒;复旦最美的光草边也有大片的樱花树,虽未有红墙相配,却映衬着如洗蓝天下的光华楼的倒影。杭高的夜晚有四进的灯火,一束一束光从圆拱形的木窗中倾泻下来;复旦的夜晚有三教的光亮,入冬之后的期末季从3108出门,撑开伞发现初雪纷纷扬扬地从光幕中落下。


初入杭高时,杭高告诉我,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初入复旦时,复旦告诉我,这里能“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或许我没能实现每一个梦想,没能开垦那么多的未来,但我知道,在杭高的日子,在复旦的日子,因为它们不吝赠予的自由、浪漫,我过得非常快乐。

杭高红墙下的樱花

复旦光草边的樱花


09

王真琪 

17届11班  17级经济管理试验班本科 

22级中文系研究生

像很多同学说的那样,复旦和杭高在包容的环境和人文氛围上相通,这对我而言有尤为特殊的意义。我在高考结束时对未来的规划没有很清晰的想法,且囿于选科限制,最后选了一个分高前景好的专业。复旦开设有许多通识选修课,也常举办高水平的讲座,它们有的精深,有的面向入门,涉及范围非常广,就算要在这里待上8年我也觉得难以听完感兴趣的课。


列举一些印象深刻的课程(招牌的文史哲就不提了):“天体物理与宇宙论的演化”,比起曾经单纯的对“看星星”的向往,这门课带我领略了中学物理以外的物理世界的魅力;“普通生物学实验”,每周穿上白大褂去实验室做不同主题的生物实验(解剖了一条鱼并一只小白鼠)、课后写实验报告,虽然这是生化等专业同学的日常,但对只在教室里听理论的我来说还是很有趣的体验;“德奥音乐文学鉴赏”,姜老师联通绘画、诗歌和音乐,让我为人类世界跨越时空共有的情感与创造力所深深触动。平时作业我常与姜老师长篇大论地邮件讨论、结课论文我凭自己生涩的德语水平硬爬了中世纪诗歌音节分析,回想起来也是勇气可嘉;与我最有缘的是“人类进化”,人类学通论性质的课程,涵盖了分子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法医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等,我被其中语言学的部分激发了极大的热情,这直接促成了后来我转专业的决定。


单从我个人转专业的经历上看,复旦已经是非常宽松的了。延迟毕业申请毫无阻力地被通过,旁听中文系专业课被老师们捞进课程站点、被邀请在课上做展示,原专业的老师们也鼓励我、体谅我……还有许多同学在做各种各样“非主流”的事,大多都得到了包容乃至资源上的支持


我们常说人生具有无限可能,但也许有时疏于切身体会与亲自探索。我非常庆幸自己来到了复旦,接触到广阔的新天地、被鼓励去做选择,不过也时常陷入面对新专业基础不扎实的惶恐中。还站在起点的、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生活与想象常有种种不同,我祝愿你们能在新的人生阶段中与自我对话融洽,打磨清明的耳目,自信且自爱,寻找到使得自己生命满足的支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233046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