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跟怙恃常做的这4件事有关

你来了! 咱们一定有相同的地方
为人父母,我们一方面为孩子遮风挡雨,担心他以后吃亏受伤,一方面又惧怕自己养出一个禁不起风浪的孩子。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不需要父母刻意制造挫折,娃儿只需在真实的生活中摸索,就可以逐渐建立起坚强的内心。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父母不经意的行为反倒让娃儿变得脆弱,尤其是下面这4件事。
有不少父母无条件地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夸:“宝贝真棒!”“你真聪明!”这样容易让娃儿的自我价值感全都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形成不正确、不清晰的自我认知,某次失败之后,“玻璃心”就开始了。
如果不是实事求是的夸奖,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自我认知,失去理性看待自身的能力,遇到挫折就把“失败”看得很大,产生失败感和无力感。
表扬太多也会成为一种损伤。
一个孩子听到的夸奖总是言过其实,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通俗和平凡的时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把孩子捧得越高,摔得也会越惨。
所以夸孩子也要真诚,把孩子做得好的细节和历程说出来,拒绝笼统、夸大。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娃儿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简单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很多父母对孩子安抚迅速,过度的帮助和保护会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搭的积木房子倒了,在孩子放声哭以前,我们就给他重新扶起来;
孩子和小伙伴吵架了,我们立马上前帮他解决矛盾;
孩子打不开箱子,我们连忙走过去帮助他,一分钟的思考都不肯留给他…….
这种过度的关注,导致孩子们错过了战胜挫折的机会,他们会越来越不习惯适应失败时的痛苦,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总是好的结果。
比如家长平时比较疼爱孩子,对他的要求言听计从,可是当他在班级和小朋友相处时,却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喜好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而不适。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孩子最终靠自己战胜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孩子在渐渐地发展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如果这时,家长马上就冲过去抱起孩子迅速安抚,孩子之后的感受就被破坏了。
这种迅速的帮助和回应,在孩子的整个童年一直持续着,长大后,孩子遇到其他不舒服的感觉,他可能无法靠自己成功排解,也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玻璃心”。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有时候都舍不得孩子去尝试真实的生活,能帮他做的,就尽量都替他做了,只要大人在场,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几率也随着减少,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成长中的挫折体验,习惯依赖,也越来越脆弱。
比如,从前可能都是家长带着他过马路,他需要做的就是跟在父母的身边,毫不顾忌的大步向前走,可是当他自己独自过马路时,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就一定会感到十分恐惧。但是,如果家长注意锻炼孩子独立行走的能力,孩子就一定会慢慢懂得如何在过马路之前注意车辆、红绿灯等。
小事做好了,孩子的掌控感慢慢建立起来了,遇见困难才不至于慌乱。
孩子的自信是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件事情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我不行”,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过度代劳有关。
失败是孩子一生中无法避免的议题,但是我们常常忽视它。
有个班主任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小事,班上有个英语口语很不错的学生,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他就被班里推选出来,但是到了比赛当天,发挥失常,没得名次。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有一场评选,老师想让这个学生再试一次,但他死活不肯去了,说得急了,还哭了出来:“老师,我都说了我不行……”
一个不能正确看待失败孩子,遇事就会产生逃避和畏难情绪。
失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提醒,可以从中认识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积累人生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一位作家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
我们和孩子谈失败、谈困难,实际上就是为了把这些东西变成孩子成长的垫脚石,而不是拦路虎。
好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认识挫折和失败,让他不会长时间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中,自暴自弃。
不被“输”所局限,能够理智地看清事实本质,并能采取相应行动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内心强大的体现,也是孩子未来能够赢的关键。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135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