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花:幼小衔接毕竟要接什么?

董旭花:幼小衔接究竟要接什么?
 董旭花:山东女子学院教授、享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对于孩子来说,在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转折期,往往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幼升小”的“断奶期”,也一直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最终顺利过渡,也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那么,幼小衔接究竟要接什么呢?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幼小衔接呢?下面,请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为我们解读。


幼小衔接究竟要接什么

董旭花

好像一眨眼的之间,孩子就从哭着上幼儿园到了哭着离开幼儿园,小学生活就如许不请自来,像孩子们一样,家长们满含期待,却又满怀忧虑。
↓↓↓


幼小衔接几乎是所有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朋友关心的问题。老师们会从孩子上大班开始,尤其是大班春季开始的那个学期,就开展很多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比如带领孩子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环境,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引导娃儿认识文具并学习使用文具,整理书包等。家长朋友们则更关心孩子认了多少字、会不会拼音、会不会20以内数的计算,以保证孩子上学后能跟上一年级老师的教学进程,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这些真的很重要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要阅历哪些跨越?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呢?


 
从幼儿园到小学间隔有多远?


从幼儿园到小学实实在在不像家长朋友们想象得那么容易,家长们不能期待一个孩子经过两个月的暑假就能放下玩具、背起书包轻松上学去,而是需要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他们在入学后会面对哪些变化、应对哪些挑战。上学后的孩子会进入一个比幼儿园大很多的学校,环境变了,一日生活内容变了,学习方式变了,交往对象变了,规则代替自由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孩子,通常存在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而去经受要求严格、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会让部分孩子感到一定的压力。


(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在游戏中学习、生活中进修和探索中学习的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教员关注。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遵守集体规范,尽快融入班集体。


(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小伙伴分离,需求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并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特异是期望孩子学业优良。所以,他们会为了学业而减少孩子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


(6)学习环境的断层。从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到学科学习、有功课、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状态或患有学习障碍。


如此看来,孩子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才有可能应对这些挑战,轻松而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以是,无论是幼儿园、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忽视幼小衔接工作。我们的准备越充分,孩子的过渡就会越轻松。


 
幼小衔接切勿“因小失大”


提到幼小衔接,很多家长朋友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很多人会觉得孩子上学前学得越多,上学后就越有优势,实际上这种优势是靠不住的。教育研究表明,这类优势只能维持到第一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之后,孩子不仅没有优势,反而可能因为前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惧学、不会学。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幼小衔接教育的观念,不要被某些所谓幼小衔接班的传播所迷惑,避免孩子陷入“未入学、先厌学”的泥沼。


一般来讲,孩子在入学适应上表现出来的困难并不是单纯的学业问题,更多的是能力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常常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提高其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孩子、家庭、幼儿园及小学要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不单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不单是家长的工作,而应该是孩子、家庭、幼儿园、小学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有些家长会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顶多再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或者辅导班,反正不差钱,很显然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


在孩子任何一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都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父母应注意
  • 作息规律。

  •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鼓励孩子多交新朋友。

  • 陪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探索。

  •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校和学习。

  •  对孩子有适当的约束。

  • 给予孩子适度关注。

  • 做个好榜样。

  • 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包办代替。



幼儿园教师应注意


  • 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 适当延长一次活动的时间,鼓励孩子有始有终做完一件事情。

  • 关注孩子同伴间的社会交往,让孩子学会基本的交往技巧,能处理相互间的矛盾。

  • 培养孩子遵守群体生活规则的意识。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小学教师应注意
  • 安排2~4周的过渡期,上课时间要慢慢延长,具有一定的弹性。

  • 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符号和语言,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

  • 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

  • 重视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减少单调的机械练习;

  • 减少全班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增加包括小组和个人的多种活动形式,减轻孩子学习的负担。

  • 不要随意进行入学测试,更不可以成绩作为分班的依据,也不应该以成绩评判幼儿的好坏。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爱和关注,也需要家长与幼儿园、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幼儿园应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为孩子入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小学也不应太被动,应该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早在上海市教研室就颁布过《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为缓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的身心压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在小学一年级课程中设置了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三个要素进行设计,教学主要采用游戏、示范、情景模拟、训练、竞赛、儿歌、故事等形式,便于孩子模仿、感受和尝试,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准备期的时间为4周,即新生入学第一个月。这个《指导意见》值得各地小学学习和借鉴。


 
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上小学了吗?


现阶段我们国家普遍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6岁,这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也就是说孩子到了6周岁,基本具备接受学校集体生活和正规学校教育的能力了。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一到6岁都已经准备好了,要知道孩子间发展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已经具备了入学的基本能力?说起来也简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判断:


(1)生活有条理,即孩子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好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做。、


(2)交往能合群,即孩子喜欢与他人交往,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活动守规则,即不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学习活动中都能遵从活动规则,做错了也愿意改正。


(4)对学习感兴趣,即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问,且做事专注。


反之,如果孩子入学后表现出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紧张、心理压力大、体质下降、课堂违规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则是孩子入学不适应的表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本文选自《幼小衔接——帮孩子轻松上小学》



— End —
作者:董旭花、李芳

定价:25.00元
欢迎园所团购
享受惊喜优惠
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往期精彩:

100年前,陈鹤琴写下中国首例儿童成长观察记录!

董旭花: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王振宇:安吉游戏的价值在于回归与引领

王喜海:对幼儿识字教育有关争议的回顾与思考

陈鹤琴: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吗?

|版权说明

学前智库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132637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