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给自己的孩子住“破屋子”,拒绝畸形成长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给自己的孩子住“破房子”,拒绝畸形成长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适用的心理学
二月十七日,一女子在网上求助网友是否应该给五年级的女儿买新书包一事上了热搜,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女儿给妈妈写了一封请求信,表示自己想要一个新书包,她知道虚荣心不能有,但因旧书包背了好几年,以至于有了破损,所以还是想要。
这条热搜最让人伤心的不是女孩儿得不到心仪的书包,而在于妈妈的态度太寒心,若非她常日里总是提及,女孩怎么会把一个小小的要求当成虚荣心的体现?
在这条热搜下,很多网友们发布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母亲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如果家庭困难倒也罢了,可母亲却表明她们并不贫穷。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做法,他们无时无刻不为孩子培养着勤俭节约的习惯,自孩子小时候开始便不停的向他们传达着家里穷困,需要省钱这样的理念,不仅如此,他们还如同热搜中的母亲那样,一旦孩子想要花钱,便从心理上给予其压力。
这种教育交易模式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代又一代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父母都深信,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明白父母赚钱的不易,只有清楚金钱的可贵,才能最大程度的节省下来。
也许父母是为了孩子的节约习惯以及整个家的开支所考虑,可他们可曾料到如果孩子从小就住在破房子里,他们的未来都有可能被毁掉。
有一个网友曾在网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有一个知心好友,其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的人,家中也只要她一个孩子,虽然条件不富裕,但中等偏上的水平基本可以达到。
按理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女孩大概率不会自卑,独生女意味着她会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爱着,父母是工薪阶层则意味着吃穿不可问题,可偏偏这个朋友每次和她逛街时都显得格外奇怪,尤其是买东西时,更是犹豫不决。
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逛商场,逛了许久,终于在某家店看中了一件风衣外衣,朋友试过以后非常满意,然而听完了价钱却毫不犹豫脱了下来。
这位网友劝说着,既然喜欢,何不买下来?但朋友却表明那件衣服600多,实在是太贵了,她舍不得。
事实上,朋友的月薪在三四线城市很可观,一个月到手有8000多块钱,除了基本的吃穿住行和给父母打的钱之外,起码能攒下4000多,既然生活很滋润,她又为何舍不得600块钱呢?
原来朋友小的时候一直觉得家里特别穷,因为父母总是跟她说,爸妈无法给她创造好的条件,希望她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不要乱花钱。
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确让她很节俭,可与此同时,同伙的内心却变得愈发自卑。
朋友还讲述了童年时的一次经历,那时学校组织集体活动,每个人交100块钱就能参与春游,整个活动都是公开自愿的,不想参加就不用交钱,在思虑了很久之后,朋友决定给家里省下这100块钱,后来的她从未和家人提起过这场春游,而朋友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参与的人。
贫穷教育不光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还会让他们的人际关系泛起问题。
有些孩子会因家中贫穷而不敢与人打交道,他们担心成为他人的笑柄,所以渐渐疏远人群,变得孤僻沉默。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你越是想得到什么就越容易实现心愿,当你越感到某件事情困难,麻烦便接踵而至。

若孩子持续生活在父母限定的破房子里,他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闭,逃避困难,自尊心弱,容易被小恩小惠打动等等。
家长固然想让孩子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但一定不能过度极端,就如同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母亲一般。
父母说家里穷不过是动动嘴的事,可在孩子看来,这却比天塌了还要严重。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贫穷绝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让人担忧的便是教育困境。
无论条件多么差,都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担惊受怕的环境里,大家务必要给孩子营造出温暖舒适的环境,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当然,鼓吹消费主义同样是不合理的,在恰当的时机下满足孩子的小小心愿即可。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 January 29).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735005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