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脆弱?|胡柳莲

思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胡柳莲

从胡某宇事件谈先生心理问题

胡柳莲

备受关注的胡某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2月2日上午10点,江西省警方召集新闻发布会,公布胡某宇系自杀身亡。

从警方公布的调查资料来看,胡某宇生前身心状态不良:进入致远中学后,由于对新环境适应不良,学习压力大,出现睡眠障碍、进食异样、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症状;成绩下降,内疚自责,多次通过文字表示身心不适,无意义感及轻生念头,抑郁症状明显。

期间多次与母亲通话,哭诉不想念书、想回家。

其实,这孩子寻找过出路,只是当他在溺水的时候,伸出的手没被拉住——由于他没找到懂他的人。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时常接触类似情况的学生。

昨天来了一位男生,年龄跟胡同学差不多,情况跟胡同学有相同:该生性格内向,平时以一个乖孩子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习也还可以,想要考个好大学。因为隔壁家的孩子考了一个好大学,妈妈经常跟他讲,我们房子比别人矮,你要争气,不能什么都比不过人家。孩子的确也想为家争气,可进入高中后,成绩好的同学很多,自己被比下去了,非常有压力。又感觉对环境陌生,没有什么熟人,人家宛如还不拿正眼瞧自己,心中有话也无处倾诉。孤独、压抑、烦躁,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上课打瞌睡,学习难专注,成绩后退,压力更大,遂向父母提出在家休息两天。望子成龙的母亲哪能允许孩子“偷懒”、“变烂”,于是把孩子一顿臭骂,然后把打工的父亲叫回来,父亲回来后见喊不起床,直接踢开门,用起了棍子。就这样,这位学生与父亲冲突后,用小刀割破了手腕。

这样的案例我每年接待不少,有的是发现苗头后父母带过来的,有的是病院洗胃后送来的,也有的是我们从楼顶上劝下来的。

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尽报告》,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本是花一样的生命,本应在阳光下盛情绽放。是什么样的无法,让他们放弃生命,决绝地奔向黑暗?

据中科院《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我国青少年的“烦闷”检出率为24.6%。

孩子们之所以去死,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巨大的痛苦,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们用死来办理。这些孩子大都是出现了情绪障碍,抑郁了。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烦闷?

有的孩子幼年成长环境不良,心理营养不足,到了青春期后,由于身体激素变化、高竞争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自我认同的渺茫等多种压力叠加,导致崩溃;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背负家庭包袱。如果找不到释放情绪的途径,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抑郁症是青春期学生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三低”:自我价值感低,认为自己没用,自我否定强烈;情绪低,兴致低,对事情提不起兴趣,看不到希望,无力、无用、无望、无意义,失眠或嗜睡,有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孩子们想死吗?其实不是,只是他们太欢乐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高节奏、高竞争的当代,有的孩子成了竞争的牺牲品。学校要分数,父母望子成龙,并不错,然而,当以摧残孩子身心来换学分的时候,则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自杀倾向的时候,其实是有征兆的。高危者常见的征兆是,他们可能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者在日记、绘画、qq空间、贴吧等社交平台流露出来。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易兴奋,常常哭泣,行为粗鲁。陷入情绪低迷状态,食欲不振,沉默少语,失眠,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遭受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于平常。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有这方面的常识,能够给予孩子理解,能够倾听,能够指挥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其实他们是可以活下来的,可以活得好好的。

然而,我们成人或不懂,或太粗心,或太自以为是了。于是,求助无门的孩子,就死心了。包袱越来越重,情绪越来越多,头越来越低,眼睛越来越无光。或许有时还在装笑,但其实他们想的是怎么个死法了。

春天就要来了,我们的胡同学再也看不到今年春天新开的花,亲人和朋友也看不到胡同学曾经笑得灿烂的脸。在花样年华以同样的方式离去的,远不止胡同学。痛定思痛,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社会,都应该深刻地反思,并且应该做点什么。

我们应该怀着深深的慈悲真实地触摸孩子的心灵,面对他们的眼泪,不是视而不见,不是讲大道理,不是生气,更不是鄙视或喝斥,而是要读懂每一滴眼泪在诉说着什么;当他们在黑暗中困惑、挣扎、绝望和失去方向的时候,为他们点燃一盏灯,伸出温暖的手,将青春引到阳光彼岸。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731220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