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我爱心理学>小组吸纳了快要63万名成员;
小红书上,随便搜搜就有143万+条心理学有关笔记……
似乎,心理学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探寻关系、了解自己」的工具。其背后有两重因由,一是整个社会的心理负担增加,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说,疫情3年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二是人们越来越寄期望用心理学解决内心焦灼,学习心理学和考证的人群日渐庞大。环境越来越逼仄的时候,心理学能成为人的避难所么?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联合医学论坛网、心理专家说平台共邀畛域大咖首都医科大学杨凤池教授,为你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详情
在杨凤池教授看来,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很大程度上与怙恃、老师脱不了干系。成人有意无意的行为,有时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动机。
比如,孩子写作业,家长盯着看,然后不耐烦地说道:“好好写,快点写,别磨蹭,你摸铅笔、摸橡皮干什么?”
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有何反应?有的家长,即便孩子考了99分,也会努力鞭笞孩子,要孩子“好上加好”,会问那一分是怎么丢的。
相反,身为家长的杨凤池,在女儿做作业时,从来不在旁边盯着,只是时不时地过去瞅一眼,然后说道:“这都四则运算了,学这么深的了!爸爸上小学一年级时,还没学这个……这‘水’字写得真好!你看爸爸写一个‘水’字,你看不如你这好看。这一行字里就这一个字好看,你就说这字好看就行。”杨凤池教授在传授他的教育理念时说道。
杨凤池教授的女儿在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时,放学回家总会把学习成绩带回家。到了第二学期,一回到家就把房门关上,不给家长看成绩单。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认为自己成绩没考好,不好意思告诉父母。一个100分,一个95分,没有考到“双百”。
对此,杨凤池教授跟他女儿说道:“假如你今天考‘双百’,你往后怎么进步呢?下学期你要没考‘双百’,退步了。你今天一个100分,一个95分,不是差5分就‘双百’了吗?下学期你考96分,爸爸表扬你。爸爸上小学第一学期考试的时候,一个95分,一个93分,你比你爸爸还强。”
从那以后,杨凤池教授的女儿就再也没向他隐瞒过学习成绩。
“孩子的学习动机要认真保护,及时地表扬、鼓励和肯定,有什么毛病,尽量忽略。优秀的家长会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谁都没学过怎么当家长,我们都没学过怎么教育孩子,就得在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摸索,互相激励、互相鼓励,让孩子越来越爱学习,让家长越来越会教育孩子。”杨凤池教授说。
学龄前是父母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关心、爱护、体贴和理解。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不会说,只会哭,就认为只要让孩子丰衣足食,处理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行啦。
假如孩子很小就离开父母,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亲人带大,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每换一个地方,每换一个养育人,孩子就得重新适应。不同地方、不同养护人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当孩子与父母的连接硬生生地被断开,孩子长大后就很难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尤其是当父母比之前的抚养人对孩子的要求更严厉时。
比如,父母以自己过往的学习成绩水平要求孩子,一味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考出高成绩,却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时。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父母的上述行为,无形中会破坏母子之间的感情,破坏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从感情上不接受父母,以后要再教育孩子,让他听话就会很困难。
父母仅在吃穿玩等物质方面满足孩子是不够的,没有情感沟通和精神交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家长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商和智商的培养,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的发展。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这种思想不可取。
此外,单纯地要求孩子听话,也不是好的教育。比如,当孩子进入青春逆反期时,他喜欢独立思考,自己做选择。此时,家长应尊重孩子。孩子只有通过自己做选择,通过摸索总结经验教训,将来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不要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坏事,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小孩有主意,自己要独立,尽管可能走弯路,也得让他走,撞南墙也是他需要的,不能要求孩子无一例外地听从家长,这样孩子成长不起来。所以,不能要求孩子绝对的听话。”杨凤池教授说。
(1)倾听。要想与孩子沟通,首先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孩子怎么想,没办法与孩子沟通。
“听清楚孩子怎么说了,你再适当地表达,而且尽量少表达,多听少说。否则,他会觉得你唠叨或又是灌输你的思想,他会有反抗心理。听完他说的之后,你把他说的总结一下。”
(2)讨论。注意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要用讨论式的语气。
(3)达成共识。根据孩子和自己的想法,双方达成共识。
上述3个环节结束,才算完成了一次顺畅、有效的沟通。否则,就是无效的沟通。
通过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讨论、沟通,孩子听从父母的话的概率自然也提高了,因为他觉得跟父母沟通没有问题,就不会跟父母形成对立。
家长和孩子是什么关系?有人说育儿、育人就是园丁。在杨凤池教授看来,家长对孩子陪伴的过程,也可以像园丁那样。小苗长出来了,周围有杂草,阳光被遮挡,家长就让阳光照上小苗。瞅瞅小苗,该浇水了,就给它浇浇水;该松土了,就松松土;该施肥了,就施施肥,但别动这苗,别揠苗助长。
“有质量的伴陪是什么样的?就是看着孩子成长,陪他长大,而不是帮他长大。帮他长大是代替生存,揠苗助长的结果是小苗夭折。”杨凤池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心理卫生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
杨凤池教授曾开展大量心理学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曾经为“神舟飞船”工程技术人员、中央驻京机关干部、国际航空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等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高校大学生作心理减压讲座;参与四川大地震等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其活动被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电台和报刊报道,并经常应邀主持心理咨询节目,担任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健康之路》等栏目特邀专家主持。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突出贡献奖。
010-59085326,010-59085325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5345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