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怎么办?
期中考试的硝烟刚刚散尽,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许多家长这时候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初中的学习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尤其是还有即将面临的青春期,孩子在心理问题上的调整和疏导也尤为重要。今天就从如何对期中考试进行分析和总结谈起,继续跟大家聊聊初中数学该怎么学。
1.先看名次再看分数
这次期中考试各个学校都是自己命题,应该说老师们的发挥空间很大,要知道,如果是区里命题,会有各种条条框框的要求,而且教研员们会反复论证和磨题,确保分数的分布情况比较“理想”。自主命题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有的学校出题非常难,以首师大附中为例,全年级最高分只有92分,有的班平均分只有60多,而有的学校则有10几个满分,甚至更多。所以具体多少分并不重要,你在年级里的地位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2.一次考试的名次也不想象中那么重要
先举个夸张的例子,有个孩子在一次全区统考中数学“只”考了全班第18名,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考了99分,而他们班有17个同学考了满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名次,尤其是某一次考试的名次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考了班级前十也未必代表水平就是前十,没到平均分也未必说明孩子学的就不好。在一次考试中,每个孩子的成绩都是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的,不然也就不用考了,让老师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打分好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一次数学考试可能达到的上限(完美发挥,会的都对)和下限(各种低级失误,直接砸锅)可以差到10分以上。一两个价值3分的选择填空如果失误了,加上压轴题再丢几分,可能直接就凉凉了。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分数的试卷,孩子的情况也可能大有不同,所以无论是看分数还是看名次,都不如看孩子简直错在哪儿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审题错误,概念错误,估计错误真的无法避免么?
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要求孩子们分析试卷,孩子们一般分析的也头头是道,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个卷面成绩85分左右的孩子,可能不会做的题也就5分左右,剩下10分都是各种低级失误导致的,这么一分析,仿佛“只要”仔细一点,立马就能加上10分变成一个不错的成绩。其实这种分析不无道理,只是,你有不该丢的分,别人也有啊,难道给大家都把分数加上么?某些情况下,考试比的就是谁掌握的扎实,谁的失误率低,这也是中考难度分明不算大,但是考满分的孩子依然没多少的原因。所以如果只是找到了浅层的原因,想着下次仔细一点,其实期末还是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的。
4.分析问题肯定要走心
我们看的其实不是孩子写的总结工不工致,而是看是否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1)出现了计算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平时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这个带来的“并发症”即是,孩子也难以通过平时的检查来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检查方法。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不好好检查啊?”孩子说:“我检查了啊,就是没检查出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我们是不是觉得很无奈呢?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了,为什么孩子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我的观点是,除了平时的强调和指导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做题负担,尤其是重复性的题目。如果部署的题目过多,那就真的变成一个任务了,比如我今晚要12点睡觉,10点的时候我发现还有2个半小时的题量,我做完了绝对不会检查,一定是做完第一题赶紧做第二题,这样下去,孩子就很难养成检查的习惯,更不用说高效检查了。而更糟糕的是,这样孩子就没有时间去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了,举一反三更是成了空话。而很多时候,有的家长甚至老师容易简单的认为孩子错简单题就是因为娃儿练习不够,就到处找练习册让孩子做,这是不可取的。做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办法,但是一定不能盲目。
(2)概念错误:概念是用来理解的,不是用来影象的。平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上来堆砌一些概念就开始做题。我给很多孩子出过这么一道判断题:“一元一次方程一定有且只有一个解”。按理说判断题即使瞎蒙也应该有50%的正确率,但是据我不完全统计,这个题答对的比例大概不到20%,很多同学甚至把|x|=1这样的方程当成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没有理解|x|为什么不是整式,也没有搞清楚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要追求对细节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刷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这样在以后学习其他内容甚至其他学科的时候,就能让孩子知道该如何思考问题。而同时,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出现各种低级错误的可能性也就比其他人要低一些了。
(3)审题错误:这属于最难以表明的一类低级失误了。看漏符号,把相反数和倒数搞混,把“正确的”当成“错误的”,甚至直接少看了一句话的情况都有。首先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孩子并不是看错了,而是根本没看。一目十行有点夸张,一目两三行是有可能的,读到某些地方看着跟自己以前做过的差不多就自行脑补了,运气好的话正好就“看对”了,运气不好就“看错”了。这个也是需要在平时养成好的审题习惯,分两个方面说,对于简单题,即使是自己很熟悉的,也要逐字逐句的读题,只有平时坚持这么做,考试的时候才不容易出错。指望在考试的时候“仔细一点”,基本上是不太现实的。另一个方面,对于一些篇幅很长,较为复杂的题目(现在这样的题目越来越多,中考即是风向标),不能有畏惧的心理。一般第一遍读题的时候都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在第一遍略读之后,先大概搞清楚这个题说的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第二遍精读就可以有目标有方向的去对条件进行分类和“翻译”,也就是转化成数学语言。这时候往往发现去除无用信息之后有用的条件就很清晰的浮现出来了。而且这些有好几问的大题一般前两问都是很简单的送分题,千万不能放弃,很多孩子考试的时候一看这是最后一题了,就觉得很难,干脆放弃了,等老师讲评试卷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很简单,追悔莫及。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平时的畏难心理导致不愿意面对相对复杂的题目。这是一定要不得的,你做与不做,这种题都在那里。一定要让孩子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不回避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有问题没关系,找到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把不懂的搞到懂为止。他人三分钟就弄清楚了,我们大不了用半个小时。问题解决了,就一劳永逸,否则就是后患无穷。
最后,还是想再跟家长们说几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开始想给孩子报课外班,课外班的学习应该是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是孩子在课内觉得吃不饱,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再上。而许多孩子的问题不在于学的少,而在于平时学校里的学习就出现了很多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把作业质量提上去,把课堂专注度提高一点,让孩子学习更有劲头,可能真的比去多上一个课外班更有效果。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432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