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背后:为什么孩子的“求救”,家长听不到?

胡鑫宇事件背后:为什么孩子的“求救”,家长听不到?

作者:王语华


点击【预约】
马上预约2月12日晚上8点

语姐成长创富学社

将在02月12日 20:00 直播

个人能力模型打造

视频号


语姐“个人能力模型”直播
和语姐一起成长创富

01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出现抑郁?
答案是,未被父母“看见”的孩,容易抑郁。

胡鑫宇失踪案,大家在一个又一个的谣言中等待了漫长的106天。
当真相被揭开之后,阴谋变成了个人问题,而个人问题又指向了家庭问题。
事件最开始,胡家人一直倾向于孩子是在学校遇害的。而舆论似乎也朝着这个方向发酵。
因为在胡母眼中,儿子从小就乖巧懂事,学习自觉,非常孝顺。
当陆陆续续出现的线索指向胡宇鑫可能是自缢的时候,他的家里人是不认可的,觉得这些都是阴谋。
为什么会出现孩子已经抑郁绝望到极点了,父母却毫无察觉?
又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孩子产生自缢的念头?
一方面可能他确实已经病得很重了,又一心求死,所以把自己隐藏封闭起来,不想让家人觉察。
又或者说,他在自缢前,也曾“呼救”过、“挣扎”过,但是没有人听到、看到。他一定是极度绝望才走上了这条路。
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他父母有问题,至少忽略了孩子的状态。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处境和状态很微妙。
我问过不少成年人,在他们记忆里,似乎都有那么一段或短或长的灰色抑郁的年少时期,那个阶段对于生死没有很多感受,甚至经常冒出不想活的念头,可能只是遇到了一件很小的事情,想不开了。
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一个这样的抑郁时期,只是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治愈了,或者被“看到”有了力量,又或因为害怕而没有做出傻事。
而且那个阶段过去之后,我们对人生也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但毫无疑问,这样的抑郁一定是后天造成的。
青春期本就是孩子最迷茫的时期。
或是对家长、学校、老师或者同学不满,而变得敏感。或者感觉生活、学习的环境带来的压抑。
而孩子什么时候“消化不了”“承受不住”这些压力的呢?往往是无法预测的。
所以,需要父母足够用心,及时关心孩子的思想动向,那么一定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避免酿成大祸。

02






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个家庭。

父母都是高知,但是孩子拒绝和他们沟通,父母找他时,他乃至和父母说话言语都是过激的。

他的母亲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她缓解亲子关系。

第一年高考孩子没考上大学。父母就想着让娃儿复读一年再考。

父母已经降低了要求,希望他能考个大学就行。

但是孩子呢,即是不想上学了。

亲子之间没有办法沟通,父母就去找亲戚、老师、同学帮忙劝,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孩子终于妥协了一点,说可以换个学校复读。

这个结果父母觉得很满意了,就想着在娃儿复读学校附近租个房子,陪着孩子。

但孩子后来去新学校没几天又不去了。

我问她,怎么和娃儿沟通的。

她发来一段两人微信对话。

孩子的言辞中,表达了很多愤怒,主要意思说,你们根本没有尊重过我,我曾经败兴后又选择相信你们一次,但是你们依然欺骗我,我再也不相信你说的任何话!

我虽然知道父母的用意,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至少能读个大学以后能找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但是,孩子这个阶段,如果内心冲突很大,阐明心病了,心生病了。

和心生病相比,学习的事可以放一放。

但父母眼里只有学习考学,忽视了孩子的心声。

其实孩子无数次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用自己的方式抗议了很多次,做过了非常多的努力。

但是父母从来没有关注过,眼里仍旧只有三个字——“考大学”。

在无数次这样的沟通无果后,孩子的那种挫败感一点点积攒下来,最后就是绝望,拒绝沟通。

这种沟通的偏差在于,孩子觉得父母永远听不见、看不见自己,更不懂自身的痛苦,自己被控制的要窒息了。

而父母觉得,我一直在听你、看你呀,但你无论有什么感受,也得去考学。

换句话说,父母眼里认为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比拟,读书考学更重要。

但是对孩子来说,你不尊重我感受,我为什么要去读我觉得毫无意义的书?也就钻牛角尖了,陷在泥潭中“呼救”,却没人“看见”,更没有人回答。

后来,孩子的妈妈希望我能给她儿子做咨询,但她最紧急的目的其实是希望我能帮她“劝”孩子去上学。

后来我提醒她,孩子可能是“生病”了。不如先让孩子休学一年,让孩子出去接触接触社会,调整一下心态,再来考虑读书的事。

我不清楚后来这个母亲是否那样做了。

但毫无疑问,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论多么痛苦难受,他依然愿意相信父母,只是很多父母的做法,都让孩子更加失望,甚至绝望。

03






胡鑫宇事件之后,我也思考了很多。

养育孩子的这一路,做怙恃的也确实也不容易。

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处处粘着你,那段时间是身体的辛苦但精神上是愉快的。

但是从孩子上学以后,就结束变成“精神辛苦”了。

孩子再大一点,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也强了,甚至孩子的功课不用太操心了,长得高高大大的,看起来像个大人了。

很多人父母就真的以为孩子长大了,不用管那么多了,不妨安心忙自己的事,让孩子“自由”生长了。

但其实无论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还愿意找父母,或者父母还有精力去关心孩子,就要多沟通。

精神的需求,比物资上更难以满足。

但无论能给多少,都要尽量去,“听”孩子,听他的心声。“看见”他,看见孩子的需求。

那份亲子的联接可能是一段救命的绳索,能帮孩子从迷茫、绝望的泥潭爬出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还要像小时候那样时时刻刻盯着孩子。

可以每周安排一段专属的亲子时光,并不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只需要20、30分钟,跟孩子好好谈谈,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真正地去看见他、关心他。

“看见”本身就是力量。

很多孩子并不是一下子就走到了无法挽回的一步,只是一路走来没有人看到自己、在乎自己,连生养他的父母都看不到他,呼喊没有人在乎,没有人听到,就会越来越绝望。

这个时候,任何一点的外界小刺激,都可能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棵稻草。

就像胡鑫宇那样,之所以选择了不归路,那一刻,他一定是觉得活着比死了更痛苦。

对他来说,死是需要勇气的,但是“活下去”需要更大的勇气,更难。因为他一个人消化不了这样的压力和情绪。

假如9月27日,胡鑫宇和妈妈的那3次通话,当他哭着说不想读书了,想回家时。妈妈能意识到这是孩子在“求救”,让孩子回家,释放一下积累的情绪。或许一切都还来得及。

但是,胡妈妈也只是一个为了生计而在外操劳的普通人,她并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还有家庭,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观念:所有的一切都不如读书重要,读书是最重要的!

所以,胡妈妈们,并不知道有一个比读书更重要的事,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这些看不见摸不到,但危害极大。

而,唯有读书高的普遍价值观,又反过来把孩子们的世界限制在一个极狭小的空间、很单一的一个目标上。

当这个目标无法如愿完成的时候,孩子的世界就很容易“崩塌”。失去了意义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从小要给孩子的多样的价值反馈。让孩子知道,除了学习之外,生活还有很多美好。

除了读书之外,孩子还有很多值得被看见,值得被重视,值得夸奖的地方。

比如,善良、情商高、身强体壮、爱思考、性格乐观、人勤快、有商业头脑…….比起考什么大学来,这些才是一个人能够过好一生的保障。


语姐姐说


之前给大家分享过我写的《每日正能量晨诵文》,很多朋友每天坚持诵读后,都说自己的能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每天都感觉能量满满。


长按1秒下方二维码加微信

备注“正能量”,我发给你

让自己每天都能量满满的

▼▼▼

【语姐读信】留言问题的方式:
1、后台回复“写信”,会收到一个填写问题的链接。填写提交即可。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432186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