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名校试题精选——路程问题及解析(6)
小升初名校试题精选——行程问题及解析(6)
51. 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出发后1小时,乙从b地出发到c地,乙出发后1小时,丙突然想起要通知甲、乙一件重要的事情,于是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逐甲和乙.已知甲和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为使丙从b地出发到最终赶回b地所用的时间最少,丙应当先追甲再返回追乙,还是先追乙再返回追甲?
52. 环形跑道周长是500米,甲、乙两人从起点按顺时针方向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跑120米,乙每分钟跑100米,两人都是每跑200米停上去休息1分钟,那么甲第一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
53.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经过3小时,甲先到b地,乙还要1小时达到b地,此时甲、乙共行了35千米.求ab两地的路程.
54.快、慢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18千米,快车行驶4小时达到乙地后,立即返回甲地,在离乙地42千米的地方与慢车相遇,求甲、乙两地距离.
55. 在一个周长90厘米的圆上,有三个点将圆三等分,a,b,c三个爬虫分别在这三点上,它们的速率依次是每秒爬行1,5,3厘米.如果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圆周爬行,它们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需多长时间?
56.某人从甲地前往乙地办事,去时有2/3的路程乘大客车,1/3的路程乘小汽车;返回时乘小汽车与大客车行的工夫相同,返回比去时少用了5小时,已知大客车每小时行24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72千米,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57.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向b跑.当甲跑到b时,乙离b还有15米,丙离b还有32米;当乙跑到b时,丙离b另有20米;当丙跑到b时,一共用了25秒,乙每秒跑多少米?
58. 小明从家去体育馆看球赛.去时他步行5分钟后,跑步8分钟,到达体育馆.回来时,他先步行10分钟后,结束跑步,结果比去时多用了3分15秒钟回到家.他跑步的速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多少?
59.a,b两地相距105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发后经7/4小时相遇,接着两人继续前进,在他们相遇3分钟后,一直以每小时40千米速度行驶的甲在途中与迎面而来的丙相遇,丙在与甲相遇后持续前进,在c地赶上乙.如果开始时甲的速度比原速每小时慢20千米,而乙的速度比原速每小时快2千米.那么甲乙就会在c地相遇.求丙的骑车速度?
60. 一座下底面是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石台,它的一个顶点a有一个虫子巢穴,虫甲每分钟爬6厘米,虫乙每分钟爬10厘米,甲沿正方形的边由a-b-c-d-a不停地爬行,甲先爬2厘米后,乙沿甲匍匐过的路线追赶甲,当乙遇到甲后,乙就立即沿原路返回巢穴,然后乙再沿甲爬行的路线追赶甲,……在甲爬行的一圈内,乙最后一次追上甲时,乙爬行了多长时间?
51. 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出发后1小时,乙从b地出发到c地,乙出发后1小时,丙突然想起要通知甲、乙一件重要的事情,于是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逐甲和乙.已知甲和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为使丙从b地出发到最终赶回b地所用的时间最少,丙应当先追甲再返回追乙,还是先追乙再返回追甲?
解答:如果先追乙然后返回,时间是1÷(3-1)×2=1小时,再追甲后返回,时间是3÷(3-1)×2=3小时,共用去3+1=4小时,如果先追甲返回,工夫是2÷(3-1)×2=2小时,再追乙后返回,时间是3÷(3-1)×2=3小时,共用去2+3=5小时,先追乙时间最少。故先追更后出发的。
52. 环形跑道周长是500米,甲、乙两人从起点按顺时针方向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跑120米,乙每分钟跑100米,两人都是每跑200米停上去休息1分钟,那么甲第一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
解法一:因为行完之后,甲比乙多行500米,就说明多休息500÷200=2……100,即2次。甲追乙的路程是500+100×2=700米,要追700米,甲需求走700÷(120-100)=35分,甲行35分钟需要休息35×120÷200-1=20分,所以共需35+20=55分。
解法二:跑停一次时间比:甲是200:120=5:3=15:9,乙是200:100=2:1=16:8,在24分钟里甲跑15分钟,乙跑16分钟,甲比乙多跑120×15-100×16=200米,500-200×2=100米,100÷(120-20)=5分钟,甲跑5分钟只需求休息两分钟,共用时间24×2+5+2=55分钟
53.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经过3小时,甲先到b地,乙还要1小时达到b地,此时甲、乙共行了35千米.求ab两地的路程.
解答:甲行3小时的路程,乙行3+1=4小时,说明甲乙的速度比是4:3。ab两地的间隔就是甲行的。所以是35÷(4+3)×4=20千米。
54.快、慢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18千米,快车行驶4小时达到乙地后,立即返回甲地,在离乙地42千米的地方与慢车相遇,求甲、乙两地距离.
解法一:快车到达乙地时,比慢车多行18×4=72千米。继续行至相遇,快车行了42千米,慢车行了72-42=3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8÷(42-30)×42=63千米。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3×4=252千米。
解法二:快车到达乙地时,比慢车多行18×4=72千米。继续行至相遇,快车行了42千米,慢车行了72-42=30千米。快车慢车的速度比是42:30=7:5,甲乙两地的距离是72÷(7-5)×7=252千米。
解法三: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42×2=84千米,用去84÷18=14/3小时。快车每小时行42÷(14/3-4)=63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63×4=252千米。
解法四:快车行到乙地时,快车比慢车多行18×4=72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42×2=84千米。快车后来行的42千米相当于甲乙两地距离的84÷72-1=1/6,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2÷1/6=252千米。
55. 在一个周长90厘米的圆上,有三个点将圆三等分,A,B,C三个爬虫分别在这三点上,它们的速度依次是每秒爬行1,5,3厘米.如果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圆周爬行,它们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需多长时间?
解:有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56.某人从甲地前往乙地办事,去时有2/3的路程乘大客车,1/3的路程乘小汽车;返回时乘小汽车与大客车行的时间相同,返回比去时少用了5小时,已知大客车每小时行24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72千米,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解法一:返回大客车行了全程的24÷(24+72)=1/4,说明小汽车行2/3-1/4=5/12的路程比大客车少用5小时,行完全程,小汽车比大客车少行5÷5/12=12小时。小汽车和大客车行完全程的时间比是24:72=1:3,小汽车行完全程的时间是12÷(3-1)=6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72×6=432千米。
解法二:小汽车的速度是大客车的72÷24=3倍,去时如果用大客车行驶,相同的时间只能行2/3+1/3÷3=7/9;返回时如果用大客车行驶,相同的时间只能行1÷(1+3)×2=1/2,也就是说行7/9-1/2=5/18的路程大客车用了5小时,大客车行完全程需要5÷5/18=18小时,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8×24=432千米。
57.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向B跑.当甲跑到B时,乙离B还有15米,丙离B还有32米;当乙跑到B时,丙离B还有20米;当丙跑到B时,一共用了25秒,乙每秒跑多少米?
解答:乙行15米,丙行32-20=12米。乙和丙的速度比是15:12=5:4,当乙行到B时,行了5份,丙行了4份,所以全程是20÷(5-4)×5=100米。丙的速度是每秒100÷25=4米,乙的速度是每秒4÷4×5=5米
58. 小明从家去体育馆看球赛.去时他步行5分钟后,跑步8分钟,到达体育馆.回来时,他先步行10分钟后,开始跑步,结果比去时多用了3分15秒钟回到家.他跑步的速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多少?
解答:步行多用10-5=5分钟的路程,而跑步则少用5-13/4=7/4分钟的路程相等。跑步和步行的速度比是5:7/4=20:7。
59.A,B两地相距105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发后经7/4小时相遇,接着两人继续前进,在他们相遇3分钟后,一直以每小时40千米速度行驶的甲在途中与迎面而来的丙相遇,丙在与甲相遇后继续前进,在C地赶上乙.如果开始时甲的速度比原速每小时慢20千米,而乙的速度比原速每小时快2千米.那么甲乙就会在C地相遇.求丙的骑车速度?
解答:甲乙速度和是105÷7/4=60千米/时,乙的速度是60-40=20千米/时。变速后甲乙的相遇时间是105÷(60-20+2)=5/2小时,相遇点到C点的距离是7/4×40-20×5/2=20千米,3分钟甲行1/20×40=2千米,乙行1/20×20=1千米。丙的速度是乙的(20+2)÷(20-1)=22/19倍,所以丙的速度是20×22/19=440/19千米/小时。
60. 一座下底面是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石台,它的一个顶点A有一个虫子巢穴,虫甲每分钟爬6厘米,虫乙每分钟爬10厘米,甲沿正方形的边由A-B-C-D-A不停地爬行,甲先爬2厘米后,乙沿甲爬行过的路线追赶甲,当乙遇到甲后,乙就立即沿原路返回巢穴,然后乙再沿甲爬行的路线追赶甲,……在甲爬行的一圈内,乙最后一次追上甲时,乙爬行了多长时间?
解答:每次追及的时间不能超过10×4×100÷10=400分钟。第一次追上的时间是2÷(10-6)=0.5分钟,以后每次追上的时间是上一次的(10+6)÷(10-6)=4倍。每次从起点出发追及的时间依次是0.5,2,8,32,128,512,……。最后一次追上需要的时间是128,所以乙爬行了(0.5+2+8+32)×2+128=213分钟。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333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