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三个角色,缺一个都无奈养出优秀的孩子

妈妈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三个角色,缺一个都无法养出优秀的孩子

母爱,是孩子人生的“踏板”,妈妈的支出最终会成为孩子人生中最温暖的光芒。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最近,在哈尔滨一地铁站里,一个6岁的男孩进了女厕所,被一位女子好意提醒“这里是女厕所,男孩不能进来”。
没想到惹来男孩母亲的破口大骂:“你没有子宫,你生不了娃儿,你没当过妈。”
双方因此在厕所内强烈争吵。
男孩的父亲一直都在厕所外面,听见争吵也冲进厕所和母亲一起唾骂女子,整个过程持续了30分钟,看得路人都纷纷为之愤怒。
很多网友都在训斥这位母亲:
孩子长大了也会觉得很丢人吧!有如许的妈妈孩子很难不长歪。
因为妈妈,这个孩子以后或许会在黉舍抬不起头来。
做母亲不依不饶真的很过分,在娃儿面前歇斯底里只是反面的榜样…
是啊,母亲就是孩子的榜样,但是她歇斯底里的样子恐怕孩子一辈子都忘不了。
郑渊洁曾说过: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妈妈是孩子人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承载着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她的影响会贯穿孩子生命里的每一个细胞。
母亲,在孩子面前不能“为所欲为”,而是要扮演好孩子成长中的三种角色,给孩子陪伴、榜样和解惑。
缺一种,都不能养出“健全”的孩子。
01
0-6岁,妈妈是孩子的陪伴者
《魔法岁月》一书中将孩子0-6岁的这一阶段比喻为:是孩子魔法世界里的一段冒险经历。
是的。
6岁前,孩子会经历“走路摔跤、认识陌生人、孩童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当孩子经历这些难关时,都在一声又一声地呼唤“妈妈”。
“妈妈”既是孩子的依靠,也是缓解孩子内心恐惧的安慰剂。
根据心理学研究,孩子6岁前的母爱是否充足,将会对他的一生造成影响。
综艺节目《春日迟迟再出发》中男嘉宾林承纬的故事令人心疼。
父母离异后,他被“丢来丢去”,先跟着爸爸生活,后又跟着妈妈生活。
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妈妈经常对他发泄情绪。
虽然他被母亲带在身边,但是他的成长却饱含紧张和压力。
他说:
我和我妈关系非常不好,他非常爱打我,可以说我从小被打到大的。
直到现在我也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在我小时候需要她的时候,她那样对待我。
从小,他就没有享受过被妈妈爱着的感觉,所以长大后他非常缺乏安全感,也非常自卑。
亲密关系里面他也是卑微地付出,却从不敢奢求别人的回报。
后来,他在婚姻里与妻子相守17年,就因为妻子一句“没有恋爱的感觉”而果断牺牲自我而成全妻子。
有心理学家总结:3-5岁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如果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及时回馈,恐惧和虚无会替代孩子的内心,并一直延续下来,影响孩子的人格。
6岁,是孩子的一个分水岭,是孩子从听话期到叛逆期的转变。
而这样的转变是否会走向“异途”取决于6岁前“妈妈有没有陪在他身边”。
在孩子6岁前,妈妈持续给予孩子拥抱、安慰、陪伴,会为孩子建立一生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如果有条件,孩子3岁前自己带最好,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让孩子把妈妈当成信任、依赖的人。
3岁后,母亲的角色是“陪伴着”。
例如:周末带着孩子一起去郊外、游乐园、商场,陪孩子玩乐;
下班回家,陪孩子玩一个亲子小游戏;
睡前一起看一本故事书。
6岁前,妈妈用爱滋润了孩子;6岁后,孩子就会用爱来回馈妈妈。
02
6-12岁,孩子言行的“缔造者”
在北京的一个小区内,一个男孩用水弹枪在小区里乱射,一不小心就射到了一个孩子的大腿上。
当时孩子的爸爸立马上前制止。
这时候,男孩的妈妈不仅没有歉意,甚至还责骂那位父亲:“你一个大男人冲小孩喊,什么素质,你什么态度?”
说完还拿着手机拍摄,说要将这一幕曝光。
这时候,被射的孩子妈妈还在好言相劝,却惹来男孩妈妈更大的愤怒:“刚才你老公对着小孩吼,我要曝光你们。”
这时,玩枪的小男孩却嚣张地跑到镜头前冲着镜头喊道:上新闻吧,上新闻吧!
这件事曝光之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这应该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吧”。
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本能:模仿。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而母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责任人,她的言行也成了孩子成长最大的“缔造者”。
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性格很好,而父亲性格、习惯很差,那么孩子仍然有可能很优秀;
但是,如果母亲是一个狂妄自负、蛮横无理的妈妈,心胸狭隘、行为粗鄙,那么必然会把孩子拖进窄小的人生格局里。
所谓“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母亲的言行能贯穿孩子一生的智慧。
江苏有这样一位妈妈。
男孩不小心把乳胶漆撒到了人行道上,甚至地面和电线杆上都白了很大一片。
刚开始,男孩不以为然。
但是妈妈却很生气,逼着他一点一点清理干净,他才明白自己的错误。
孩子6-12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除了父母要严格地管教孩子,还要用榜样去约束和纠正孩子的错误,并且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妈妈的言行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好的榜样能成就孩子,坏榜样也能毁掉孩子。
乔治·华盛顿说:
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在母亲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
蔡元培说:
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我母亲的仁慈和诚恳,影响我们的品行甚大。
孩子优不优秀,真的还得看妈妈。
6-12岁是孩子“成材”的关键时期:
母亲知书达理,那孩子必定温文儒雅;
母亲善良大方,孩子也会热情开朗;
母亲处事不卑不亢,孩子必定成大器。
所以,请妈妈谨记:在孩子面前每一次的言行,都是教育孩子的样子。
03
12岁以后,妈妈是孩子的“解惑人”
我听过身边很多妈妈感叹:孩子慢慢长大,却越来越不愿意和妈妈说话了。
答案很简单:不被接纳。
孩子想放松一下,妈妈说:作业写完了吗?这次考这么差,你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
用存了很久的钱给妈妈买了母亲节礼物,换来这样一句话:钱哪里来的,钱多了没有地方花是吗?
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想找妈妈解决,结果:整天想些没用的,难怪成绩不好…
每一句话都在批评指责孩子,却没想过孩子想听的究竟是什么。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出现更多的困惑,此时他最信任的倾诉对象是妈妈。
但是有些妈妈给予孩子的永远是权威、挑错,说出来的话总与孩子的想法背道而驰。
《青春期的烦“脑”》一书中曾指出:
青少年大脑发育的不完善,是青春期叛逆冲动、行事鲁莽、喜怒无常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时候他们还不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和传递信息,导致他们缺乏自控力,做事不计后果;
释放出多巴胺,对多巴胺的反应也更为强烈,导致他们难以抵抗烟酒和网络游戏的诱惑。
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像“盟友”一样的妈妈去支持和引导他,而不像“掌控者”一样去管教他。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自己的敌人,而是一个始终跟自己站在一起的朋友。
父母要能引导孩子走入正路;解惑孩子遇到的烦恼,才能让孩子去信任你。
有一位妈妈与女儿的关系特别好,而她们亲子关系亲密的秘诀就是“八卦、闲聊”。
上学路上开了一家美食店、班上今天谁被表扬了,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样的趣事都是她们谈论的话题。
女儿每次说出这些烦心事情时,妈妈都会耐心地听完,让女儿觉得妈妈很尊重她,所以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女儿上高二那年,有了喜欢的人,她也主动告诉妈妈并寻求妈妈的意见。
那时,妈妈并没有阻止女孩,而是建议她将对男孩的心思写在日记里,并这样说:
一个优秀的人才值得被喜欢,你只有做到更好,才能赢得他人的在意;
如果到了高考之后你还喜欢他,那就告诉他。
听了妈妈的建议,女孩对自己的未来更明朗了,在学习上也变得更努力了。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带着压力与焦虑,妈妈的态度就不能太强硬,而是要“顺”着孩子,要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青春期最能支持到孩子的妈妈的角色是:亦师亦友。
能倾听孩子的内心,又能为他排忧解难,孩子就会自我控制,认真地听从家长的意见。
因此,当孩子12岁以后,妈妈千万要懂得:
生活中要多和孩子说“废话”;
少谈大道理,多谈理想和目标;
少聊些学习成绩,多留意生活中的点滴;
少一些对“正确”的坚持,多一些“我理解你”的共情。
04

妈妈,是离孩子最近的人,她不但是孩子爱的避风港,还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孩子6岁前,妈妈撑起的是孩子爱世界的勇气;爱给得足,孩子对世界的爱越浓厚。

就像弗洛伊德一样:他在妈妈那边得到了全部的爱,他终生都在赞美女性。

6-12岁,孩子寻找的方向都能“映射”出母亲的模样。

妈妈时刻要检视自己,用每一个正面言行去塑造孩子这面“镜子”,让孩子变得正直、光明、磊落、勤奋。

12岁后,妈妈是帮助孩子抚平棱角、度过摇摆不定的青春岁月的引路人。

妈妈的耐心、细心是最“柔软”的智慧,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和孩子在同一频道,给予孩子共情、爱与希望。

母爱是孩子人生的“踏板”,妈妈的付出最终会成为孩子人生中最温暖的光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234499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