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爱,缺管教了!
我小时候,家庭教育是比较严苛的,或者说是比较简单粗暴的,妈妈忙于生计和农活,能让我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加之在情感上他们也不善于表达,所以回忆起童年,更多是打骂和不被理解。
现在我已为人母,可能是为了弥补我儿时内心爱和安全感的缺位,对于儿子的教育,我奉行的是“爱和自由”。儿子确实比较幸福,父疼母爱,也尊重他的想法和感觉。但不知是不是我把“爱和自由”放得太宽泛了,儿子的一些言谈举止并不那么有礼,有时候也讲不进去道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太惯着他了!
我开始怀疑我的“爱的教育”,最近发生了2件事,也让我结束审视我的教育方式。
第一件事是我班的孙林(化名),他假期和一些孩子出去打球、看电影,本来没什么,但是他比来接触的那些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心思也跟着飘了,假期作业压根没及时写,她妈妈情绪一激动发了一段文字给我:
“张老师,孙林不写作业,昨天问了他好几遍他都说写完了写完了!我看是前两星期跑疯了,这不缺爱,缺管教了!”
是的,孙林并不缺爱,他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恩爱,还有一个崇拜他的妹妹,他想做什么妈妈都无条件满足。妈妈虽忙,但是晚上回来还会和他聊聊天,问问他的感受,疏导他的心结。
一般这种生长在我认为比较“民主”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不会有什么不良行为习惯之类的,但是孙林的身上,确实有很多小毛病: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敷衍……我也想不明白他问题出在哪里,倒是他的妈妈一语道破:缺管教了!
第二件事是和王老师聊到她的闺女(已经上七年级了),王老师说自己孩子也是看着书养的,一开始效果比较好,自己闺女幼儿园的时候表现特别好,但是自从上小学来,好像就不那么管用了:父母和她讲道理,她也能一套一套地和父母讲自己的道理,最终就是不听、不干!
王老师感慨说:自己应该在她小时候严一些,等大了再给他爱和自由,总好过小时候太自由了,现在大了不好管了。
我想起来我在《可怕的2岁》这本书上看的一个例子:
女儿青春期开车喝啤酒,父母质问时她不承认,妈妈很无奈地说:“你从小就是这样,拉在墙角的屎你从不承认是自己干的,就像现在这样。”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在小时候形成,而且这个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小时候女儿犯错死不承认,长大了在父母面前依然是这种模式,只不过犯的错误,从小时候的“墙角拉屎”,变成了长大后的“开车喝啤酒”,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事件在逐渐升级和越来越不可控。
所以当我的儿子在朝人吐口水时,老公问我:“管,还是不管?”我毫不犹豫地说:“管!”不能觉得他小,闹着玩,大了就自己好了,就得趁着他小还能管教得住,建构出父母的权威,不然这时候威信一旦没建立出来,以后大了谁知道还能干出啥事,到那时候再管他还听你的吗?
晚上躺在床上我也在思考:我好像从先爱后严,过渡到了先严后爱。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又不全是,应该是我在3岁之前是给他无条件的爱和自由,而在3岁之后,我给他的是规矩范围内的自由。爱,一直在。
(ps:管教有很多种,不是想当然的打和骂,建议正面管教,温柔而坚定地捍卫原则和底线。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3233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