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八下历史重心必考必背

中考复习|八下历史重点必考必背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姑且宪法”的作用。

2.国歌:产生于抗战时期,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国歌;聂耳曲,田汉词。

3.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中国历史上几千年年来的一次最大完全的改革,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三大改造:个体农业——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个体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消费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

6.中共八大——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时间:1956年9月召开;成果: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性子:一场内乱。

8.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在北京召开。思想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策: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措施(实质):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经济特区: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几年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成为我国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作用:引进外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1.经济特区的“特”的含义:保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2.对外开放格局: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3.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4.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十三大: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基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16.十四大: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7.十五大: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建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9.改革开放后,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题目,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20.南巡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21.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上的根基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3.邓小平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咱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4.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5.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华夏外交成熟的标志。

26.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7.中美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利坚和众国当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8.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的最主要原因: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8.两弹一星: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4年)、天然地球卫星(1970年);元勋:邓稼先。

29.中国爱好和平,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身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人民才能过安宁日子。

30.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1.863计划:1986年3月确定,选择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手艺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中考必用的答题规律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对中国当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世界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2.“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3.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2732561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