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它改变你的容颜,丰富你的思想,提升你的逻辑辞吐。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
读书养人,气质之美与其说是来自内心的修养,不如说是来自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这份欣赏力主要来自知识涵养,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同流俗。
最初的人不过是一张白纸,读书使他们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这个过程中,不同于他人的气质也就形成了。
“读什么书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就是你过去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以及读过的书的总和。换句话说,你过去看了什么书,就塑造什么样的你;你读什么样的书,代表着你是什么样的人。谈吐,气质,都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而这种气质,也必定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散发出来,“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如此。
读书不应是负担,而是一种让人冷静又温暖的生活方式。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于此,你应该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式。
现在的孩子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实是:
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与底层。
现在有些孩子谈到读书,谈到吃苦,如同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
一帮不学无术的女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姐妹,以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
他们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妆品、想的是网上购物、刷微信、刷微博、追韩剧;
而一帮无所事事的男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哥们儿,以为有了哥们儿就有了天下。
他们在一起逃课、抽烟、打扑克、玩游戏、看玄幻乃至约架……
以为这就是疯狂,这就是该有的青春。
他们看不起那些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一天到晚只了解读书的好学生。
还骂那些好学生是书呆子,骂他们傻,只知道读书。
殊不知,两三年后,好学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华北大,而他们却要思量去三本,去高职高专甚至考虑要不要南下打工。
有一段父子之间经典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大不同。
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念书。
父亲说,一棵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者当柴烧。
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
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别的。
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进修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计划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吗?”
儿子说知道了。
爸爸又问:
“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
儿子说丢人。
爸爸说:
“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赡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
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效,但用处不如大树多。
不读书或者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
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地位就高。
那次谈话给儿子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儿子在学习上不需要威逼更不需要利诱,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马云在《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这篇演讲中这样说到:
“当你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去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
恰同学少年的你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恋爱,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自恃年少,却韶华倾负,却不知道青春易逝,再无少年之时。
什么叫吃苦?
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在西部的那些穷孩子,他们饭吃不饱,衣穿不暖,冻着脚丫,啃着窝窝头的情形;
请想一想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老师们;
请你对比一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打工者,还有你们的爸妈!
在有空调、有热水喝的教室里学习能算吃苦?
在有空调、能洗热水澡的寝室里休息算是吃苦?
在有爸妈当“太子伴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你能算吃苦?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是啊,如果你优秀,你便拥有了大把的选择机会,否则你只能被迫谋生。
读书虽然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我的回答是:
“我说来不及,你就不学了吗?”
我们应该把重心从问“来不来得及”转到用功学习上来。
有时候你想的越多,越什么事都干不成。
认准目标就静下心来干,总会有结果。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的同学们,不要问什么时间够不够,什么基础行不行。
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你要从现在开始吃苦,开始用功。
40岁的柳传志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缔造了联想集团;
高考三次落榜的俞敏洪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考上北大并打造了“教育航母”——新东方;
经过两次创业失败的马云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书写了电商传奇,改变了世界。
孩子,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
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
当你想要放弃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的比你早、跑的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德牛人,他们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个你永远只能眺望的远方。
所以,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没有谁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
既然梦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就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所以,我们不能在该读书的时候选择放弃,要在该读书的年纪珍惜和努力!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的智慧都教导我们要多读书。据不完全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个人每年读书在五十本书左右,而我国平均每个人的读书量在五本左右。书籍是人类的阶梯,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要逐渐做到接近西方国家甚至赶超,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做到这些确实很不容易,父母应该从自己做起,在家中多看书、少玩手机,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知识储备,也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知识积累到只有一定程度的人,才能看透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有人胸怀大志、光明坦荡,而有的人斤斤计较、整日哀叹,其实很大程度上跟一个人的见识有关。读书,真的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是可以让我们更加幸福。
对成年读书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说是最好的时代,皆因资源之丰富前所未有。而今全球书市遇冷,中国这边风景独好,所有门户网站都有读书频道,在不遗余力地竞争读者和书评人。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网络在用人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各种方式,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断有人叹息,网络提供的资源虽多,但捧着一本书读的“深层阅读”体验却少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普遍的浮躁让人们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无疑,喜欢阅读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所以大多数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养成阅读习惯。
那么,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怎么做呢?
•• •
▊为什么阅读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阅读是学习科学最合适的途径之一,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阅读是满足孩子这个天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有了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就像整理、施过有机肥后的土地一样,撒下知识的种子,幼苗很自然的就能茁壮成长。
从孩子学习知识的角度看,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可代替的,但是这就是孩子应该阅读的全部原因吗?不,绝不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经典著作能够有助于培养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体系,拥有人文素养,有助于我们反省人生,甄别善恶,区别正义与非正义,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培养孩子拥有强大和积极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孩子能否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基础,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的保障。
•• •
▊怎么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学习和阅读的,他们充满了求知欲、想象力、好奇心,喜欢“听故事”。学习和阅读是很愉悦的事情,在愉悦中自然就会学到东西,学的快,学的好。如果孩子没有爱上学习和阅读,那么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是为父母者和为教师者出了问题导致的。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最重要的是不要着急,盯着孩子,应该保护他们对书籍的兴趣,让他们感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最坏的做法是做父母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把阅读作为一种任务,强迫他们去读或者读懂掌握些什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慢慢的一种恐惧和抵触的情绪潜入了孩子心里,他们便不再喜欢阅读了,甚至使他们对书籍永远怀着敌意或者恐惧。其实,真正的经典只要你去读就会发生作用,孩子是没办法用语言来把它具体描述给你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才是阅读真正出发点,功利和压迫都是培养兴趣最大的敌人。
•• •
▊ 上学之前
——别林斯基
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儿童阶段,不同年龄段,婴儿(0~1)、幼儿(1~3)、学龄前儿童(4~6)、小学低年级儿童(7~9)与小学高年级儿童(10~12),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不一样。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针对不同年龄的分级阅读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吻合。
1~6岁是儿童视觉敏感期,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对色彩和图像的感受、记忆、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成人。1.5~4岁是儿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特。在这个时期,孩子具有无以伦比的观察能力,对图画细节的关注能力,更是远远超过成人。对观察的高度依赖,正是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最重要的区别。孩子的这个阶段的特质决定了孩子1~6岁早期阅读应该选择图画书,而非文字书。文字书的价值在于大人看,由大人把故事讲给孩子听。
1、孩子在3~6岁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也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优秀的图画故事书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选择。
2,尽管想象力的培养重要,但是不等于就要偏食,应该让孩子在均衡发展。比如,知识应该放在想象力之后,但是没有一定的知识打底,想象力的翅膀如何张开。这个时期好奇心很强,类似《神奇校车》这样有有趣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的图画书,是很适合做科学的最初启蒙的。
3、好的图画书作者,会把他们爱心,他们的价值观溶入故事中。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孩子们会体会到什么是爱、诚实、善良、感恩、宽容、合作、勇敢、自律,执着……有一点需要注意,孩子是点式逻辑思维。在孩子的世界里面,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是两极化比较明显的。如果故事讲的太复杂,是要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的。
4、5岁左右是孩子阅读的敏感期,也是孩子识字的敏感期。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你可以在阅读中学会认字,却不一定在认字中学会阅读。到现在还有很多父母,仍然不理解这一点,从一两岁开始就给孩子认字,以孩子学会了多少字为荣。其实识字真的很简单,4~6岁这三年,亲子共读过的图画故事书的量,能够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
5、由于近年来阅读图像化的趋势,很多原本属于孩子们领域的产品如图画书、动画片,越来越多的为成年人服务。原本单一的受众群,变得多元了。所以父母们需要留心,不要把不属于孩子看的东西,带给孩子。
6、不要选择电影改编版图画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
7、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图画书,也是可以让您终身受益的书籍,让孩子,也包括您自己,多读读她吧。
•• •
▊小学之路
学龄前的孩子通过适当的阅读和游戏,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点式思维),基本的价值观体系,基本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完整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到了小学阶段,应该发展和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线性思维),良好的价值观体系,良好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达到并不容易。
1、好的科学读物与文学读物是孩子飞翔的两翼
这个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想象力同等重要,可以选择严谨的百科类书籍,例如德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什么是什么?》;其中自然科学科普书可以优先考虑,例如《昆虫记》;还有一些严谨的科学幻想类书籍也可以考虑。
构建价值观体系和培养心理行为能力,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成长类儿童文学,比如《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E·B·怀特的三部童话、《窗边的小豆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可以选择比较客观真实的传记类文学作品。传记类文学应该优先选择知名作家所撰写的传记,推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凯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读图要向读文转变
6岁以后孩子视觉的敏感期过去,6~9岁文化敏感期到来,读图向读文转变正当其时。图画故事书本身就是一种桥梁过渡书。
以图生图的想象,完全依赖于原始的图画,想象力受到局限。而以文字生图,想象力如野马奔驰,任意驰骋。读图只是一种浅阅读,而阅读好的文字书籍,需要思考的深度参与。而且,文字的概括、构词、表达功能是图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由图画书向文字书,由亲子阅读向自己阅读是一个过程,不是你今天有想法,明天孩子就能做到,作为父母应该循循善诱和有耐心。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3、书籍的选择以国外优秀作品为主
也推荐一些国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像秦文君、郑渊洁、梅子涵、杨红樱等人的一些好作品,都可以一读。科普读物不同于文学作品,他没有国界,也不需要考虑传承文化,所以个人建议选择国外优秀读物就可以了。
4、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唐诗宋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是孩子入手的最优选择。这些诗歌她不仅仅是语言相对浅显易懂,她更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推荐读一下诗词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5、少看名著的缩改版
不是说所有的缩改版本就都不好,只是在这些诸如拼音版、拼音美绘版、少儿版、青少版等等五花八门的缩改版里面,好的的确是太少了,太少了。各个年龄段都有大量的适龄经典作品,冒险没有任何的意义。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2534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