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变化,藏在那些细枝末节里

孩子的变化,藏在那些细枝末节里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升初这个阶段孩子的头脑和行为和学龄前比会发生质的变化。

很多时候他们不再听从家长的指令,会以自己累积的社会经验去尝试做些简单的事情。

比如有段时间我在手机上看房屋装修的视频,她尤其感兴趣,凑在一起看上瘾了。

后来就在客厅各个角落搭她的独立空间,在一米米多宽的地垫上支起了小帐篷,帐篷外有地垫,摆了几个抱枕,可坐可躺,帐篷旁边有一个木质小圆桌,摆上盆栽和她亲身种植的被剪秃小蒜苗,掀开帘子还看到她的玩具,卷好的纸巾花瓶,多层抽屉,手工制作,桌面垃圾桶,还有我给她切好的水果。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以前让她帮忙干活总爱追着问为什么,有次趁我不注意主动把卫生间洗手台收拾的利利索索,不常用的东西被归置到高架上,看起一下清新许多,留白的艺术不知不觉就被她给发现了。没敢忘记当时她那外露的自豪感:看,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取得成功了!

好不好,家长第一反应会告诉她。他们擅长捕捉我们的情绪、看法。根据反应确定这个是好是坏,是对是错。

所以,我们看到他们行为进而做出的反应很重要。

有时轩宝爱听大人谈话,尝试融入集体行为,了解大人,也在内观自己,用掌握的知识和才具去验证和探寻她“听到的”“认为的”正确答案。所以常常会“插嘴”。

轩爸认为这个行为是不礼貌的,教育轩宝: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可轩宝就觉得委屈,认为:这是一个集体氛围为什么不让我说话,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力!

在一个集体中不被允许发言,会让人觉得到被排挤和特殊,在他们看来就觉得自己弱小、蒙昧、不被尊重、没有参与感。当大人们滔滔不绝的议论什么的时候,总想跃跃欲试,这是社交的开始,我认为如果这时候阻遏了孩子的倾听和交流,对她未来的社交行为是一种心理上的挫伤。

《爱与自由》中讲到过,什么时候教是合适的时间?在孩子抓握住苹果时,告诉她这是苹果;在孩子用手触碰着雪花时,告诉她这是雪花的温度。同理,你不能在她学习的时候给她讲社交礼仪,因为环境不适合。

如果想要告诉她社交中要注意的事项、方法及要领,最好的时间就是此刻正在社交的时候,你带领她一起经历。你可以提前或者当下提醒她,长辈在一起说重要的事情,不插嘴不打断;家长一起轻松聊天,等对方说完后再接话,多倾听不打断。当众怒凶、呵斥孩子都是不好的。

我们会发现一些家长平常爱说的话,孩子潜移默化也变成了口头禅。我同事孩子2岁,妈妈常说【我去】,孩子也会时不时冒出来这个词。


我思考,孩子抢着发言,或许想表达“我可以”这个含义。独生子女的都有感觉,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非常宠爱的,凡是孙子孙女的事都要亲历亲为,有时候孩子明明可以,但他们就忍不住想去代劳。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认可,心里其实也渐渐不自信,是不是她需要这样一个场合,来表达“她可以”“她知道”,这是补偿心理

如果是这样,也印证了一段心理学名言:当你只注意一个人行为的时候,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见他;当你关心一个人的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就看见他了。


原来我以为孩子对我说过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有些重点强调好几遍,孩子都不耐烦了。后来发现只说过一遍的,孩子也记得。在相似的情境中,就会被她大脑提取出来运用。

在孩子的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把父母作为榜样的,有的把哥哥姐姐、老师朋友做榜样。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我们应该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将清晰的价值观在适合的时间、地点传递给她,让她当下就能有所感受和体会。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2432141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