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不愿意进校园 怎么办(班主任职业案例102)

一年级孩子不愿意进校园 怎么办(班主任工作案例102)


一、事件
我班学生——雨茗,不论老师问什么,永远都是沉默。他没有规则意识,上课迟到,有时候几乎不拿书本。但一下课,他就一个箭步跑出去玩了。几个班里总有他“志趣相投”的人能玩到一块儿,但他们也常常因为小事打架。打架后,他仍然保持沉默,既不陈述理由,也不认错。最后,每次都是不了了之,批评无用,惩罚无用。课间操,他不怎么做动作,就站在队伍的最后面。
我抱着不抛弃的态度,经常表扬他,让他当每周一星,亲自为他系鞋带,为他擦鼻涕,为他盖被子,逐步有点效果,他打架次数少了,作业也写得多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了。
他的妈妈说:这孩子从小跟着老人长大,没有养成好习惯,和父母有隔阂,在家里也是如许——不和父母交流,甚至连“妈”都不叫。家长也很无奈。

二、对策
分析:雨茗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安全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交往有阻碍;学习无动力,也很少得到鼓励;惩罚教育无效,关注效短暂。
对这样的孩子,我从两个方面着手:
1、学校方面
给孩子更多关注,以弥补孩子在家庭中爱的缺失。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大的耐性和爱心,不能因为效果不明显就放弃。毕竟,孩子缺失的爱太多了。
让有正能量的学生去帮助、影响他。可以找几个自律的娃儿和他玩,教他怎样与小伙伴交往。
学习上,也要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哪怕一点点的变化,我们都要看到,要多鼓励。
2、家庭方面
家长不能放弃雨茗。雨茗不叫“妈”,八成是对父母有恨意,恨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不管自己。老人只管吃穿,照顾不到孩子的心理、习惯、交往、学习等。这在孩子小的时候没问题,等孩子长到四五年级时,心理、精神的需求大了,老人满足不了,孩子就会出问题。如果雨茗进入青春期时,父母再不陪伴或改变,问题可能会更突出。
我强烈建议家长至少有一个回到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把之前缺失的家补回来。尤其是当爸爸的,一定要参与到男孩的教育中,这对男孩的健康成长有利。
总之,我认为雨茗做各种出格的行为,就是想求关注,让老师同学看到他、帮助他。老师、家长、同学要拧成一股绳,努力把雨茗从苍白无趣的个人世界拉进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帮他走出自我,看看外面的世界!

三、我的思考
案例中的雨茗,可谓“动之以情”不可行,“晓之以理”说不通,静心思考之后,我觉得问题出现在以下方面:
孩子渴望“父母的爱”——亲情的需要。这孩子从小跟着老人长大,没有养成好习惯,和父母有隔阂,在家里也是这样——不和父母交流,甚至连“妈”都不叫。父母对此很无奈,是否尝试缓和与孩子的关系?弥补孩子之前缺失的母爱,用真情打动孩子?
孩子渴望“集体的爱”——集体归属的需要。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都是沉默;总是“特立独行”,朋友少之又少。班主任可以找一些优秀的孩子发现他的闪光点,慢慢感化,慢慢来。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一颗糖的故事》。班里一个学生总是“坐不住”,采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策略不见效果后,每次课前偷偷把他拉到一边给他一颗糖:“只有你有,其他学生都没有,安安静静完成本课课后生字。”给他一个“特别的秘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安静地坐了一节课,写了一张生字,我感觉这就是进步,第二次上课继续采用……整体来看,较之前的表现,孩子有进步。
除了老师的关爱,还要有“亲情的关怀”。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马上电话联系家长“分享喜悦”,改变家长觉得“没救了”的观念。“孤掌是难鸣的”,说了肯定比没说有用,说多了总会有用。
利用班会时间“颁发小奖状”,发挥集体的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颁发完小奖状之后,孩子眼睛里也有了“光”。可能过程比较长,但总有一点用,做了和不做肯定不一样。
“杯水车薪”也好,你一杯,我一杯的,终有一天会灌满,终有一天孩子会坚持得时间长。慢慢来会比较好。我们耕耘,其余的交给时间,坚持下去,孩子在慢慢改观。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2231701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