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儿观框架:拒绝攀比,关心品质养成而不只是短期成绩

我的育儿观框架:拒绝攀比,关注品质养成而不只是短期成绩

最近聚会碰到的朋友,都会聊聊孩子教育的问题,择校问题、特长培养、性格养成等等。信息获取的越多,忍不住我也会参考和对比,有时候也会纠结,怀疑自己原定的计划,所以我想着,花点工夫整理下自己育儿的大框架,希望往后再面对诱惑和挑战的时候,总能做到知行合一,也总能遵循初心,给孩子们一个愉快充实、受益终身又没有太多压迫感的童年。


总结出来五个核心观点,是我深度思考后的成果,结合了自己学习工作的有效无效经验,也观察了家教带的学生、身边亲人朋友共事和部分知名人士等等案例。本来写了一些案例,但篇幅过长,我想了下还是把案例给删了,只留下核心观点,以作备忘。


我的育儿观框架:拒绝攀比,关注品质养成而不只是短期成绩



1、育儿先育己


父母是孩子的平台和起点,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这个观点,但不意味着都能做好。


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差别会非常大,心理学也常常会把原生家庭作为一个成年人生活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三五岁的时候上课会不会听老师指令、六七岁能不能专注一件事超过半小时,八九岁的时候生活能不能自理、十一二岁的时候会不会有理有据发表个人看法,其实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拉开了差距,看上去好像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每一个小的事件背后都是父母行为习惯的缩影。

如果希望孩子优秀,就从先做优秀的父母开始。要求孩子达成某个目标之前,我觉得应该先审视自己,目标定的是否合理,是否我们提供了帮助孩子达成目标的全部资源和支持。比如你让一个六岁的男孩到点就关掉电视去看书,目标真的合理吗,他真的能像大人一样实现自我约束吗,如果我们希望他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自己也不阅读只娱乐能成功吗?

对,育己不止是我们父母要努力工作提高经济收益让他们衣食无忧有好学校上学,不止是我们要付出时间陪伴他们创造教育条件,也需要我们自己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我们花时间精力去学习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孩子的需求、帮他们制定适合的目标以及达成路径,学习不同年龄段约束和激励他们的方式方法。


育儿其实也是一面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镜子,尤其是在孩子还小三观还不健全的时候,暴躁爱发脾气的孩子映射的是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害羞逃避的孩子映射的是内向消极的父母,诚实守信的孩子映射的是有责任心的父母,阳光开朗的孩子映射的是积极上进的父母。

在育儿这件事上,先审视下自己,如果有不足,先育己。

2、持久的战斗力离不开安康的体质和积极的心态

我发现,我身边的人,越是优秀的,好像身体素质都会更好一些,比较少生病,整个人也会看起来更踊跃阳光。越是出不了成绩的、喜欢疑神疑鬼的、遇事缩头缩尾的人,好像感冒都比别人频率更高一些。

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不知道,但我很坚定地认为,健康的体质和踊跃的心态是学习奋斗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其它的努力都可能是白忙活。

小星他们哥俩的成长,我最关心也是他们的体能锻炼和心理健康。每天都一定要有充分的活动时间,跑跑跳跳、徒步爬山也是现在经常的项目,以后也想给他们报特意的体育训练班,希望他们俩有各自喜欢并且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日常也常常会跟他们交流,问问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正面看待各种人和事,希望他们总能积极面对挑战。


这一点跟我现在看到的很多精英教育不谋而合,抖音上有个abcd妈很红,他家四个小孩都有擅长的体能运动,妈妈之前也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妈妈和小孩都看上去阳光开朗。小星爸之前也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有过很长时间风雨无阻的锻炼,我合伙人读书期间也是运动员现在也有锻炼习惯,他们目下当今在工作上的韧性、睡眠质量和不容易生病跟之前这段经历关系很大,一方面,运动会从生理层面塑造一个人,不仅提高人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专注力;另一方面,运动常常是在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长期坚持运动的人通常做事也会更有毅力,也更具有挑战精神。


我自己现在也会特别在意健身,而喜欢运动这个事情,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也是可以培养的,越坚持会越擅长,越擅长就越容易出成绩,也会越爱好。积极的心态,也是可以培养的,给越多积极的暗示,事情会越往好的方向发展,心理学理论里,管这叫归因风格以及自我效能感。

3、有目标感和时间观念,效率会更高


有明确目标和时间观念的人,事情做成功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我自己因为从小被父母要求做学习计划和生活费使用计划,一直有受益,我喜欢思考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达成路径,我的生活和工作也确实一点点在往自己原先定的目标在发展。也和小星爸有交流过他的职业规划,一开始目标很模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调整后越来越清晰,有了努力方向后,达成的速度远超预期,以前小星爸觉得想都不敢想的目标,眼下看来也是有机会实现的。

小朋友的教育方面,我也发现有目标后,很多事情推进会更顺利。原来刷牙洗脸总是要督促,但我跟他们说如果在九点半之前收拾完就可以带他们出去玩,孩子们立马就行动起来了。原本小星对写字很排斥,但自从他想要做厉害的书法家以后,练习的意愿也更强的,常常回家了也会自己拿笔书写。为了和他的偶像OK哥一起出国赶海,他现在对学好英语也没之前那么排斥了,也会主动留意生活中听到的英文单词。我不是很鼓励为了学习而学,这样对孩子而言目标带来的满足感不明显,他们只会觉得都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也不理解学习以后对他的好处,学完也不知道要如何应用,这样不自主不自愿的学习,效果也不好。


是的,人一旦有的目标,主动性会更强,而且注意力会更多关注在目标的实现上,不知不觉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在目标的达成上,慢慢的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一段时间内,目标不能太多,不然精力过于分散,效果也会打折。


在育儿这件事情,父母要做的无非就是帮孩子们找到目标,帮助他们理解目标带来的价值,然后告诉他实现目标要付出什么、怎么一步步达成,剩下的,就是鼓励他们、陪伴他们。至于达成效果,降低些期待,更容易皆大欢喜,因为天赋有差异,焦虑也没用。

时间观念,也是我希望他们慢慢建立的,一个是有截止时间的概念,慢慢学会如何倒排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分配,另一个是建立对时间的耐心,因为很多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

4、好成绩一定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不着急,慢慢来。

我以前会觉得,聪明的人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好,擅长的人也总能做得更好,而不善于的事情再努力也会做不好。

事实是,我看到很多内向的人变得可以侃侃而谈甚至成为销售冠军,不善言谈的人也变得能领导几百人的管理者,反而,愚笨的人停滞不前,夸夸其谈的人总在换项目也总是做不成事。

原因很简单,在正确的方向上,越练习越保持才会越擅长,才会越做越好。

我成年以后,回忆小时候学的兴趣特长,都只在很皮毛的水平就没再坚持下去,所以至今也拿不出什么才艺出来。没有体验坚持带来的好处,所以让我在做很多事情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怀疑能不能取得成绩,甚至会忍不住打退堂鼓,这个过失至今都困扰着我。但我看过的无论是名人传记、还是身边很多事业取得不错成绩的人,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意志力惊人的强,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也进行了更多的锻炼。

我现在也常提醒自己,也是希望孩子们能理解的是,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在获得成绩这件事上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坚持锻炼才是唯一解。而且,即使遇到不擅长的事情,在允许自己一结束做得不好后,多一些练习,也可以做得更好。同样的,小朋友常常会因为积木没搭好而生气,会觉得自己的算术做得没别的小朋友快而苦恼,我也会提醒他们,没有关系,我们多点耐心,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就能追上来了。

希望能带着他们长时间坚持和锻炼一些技能,希望我自己能坚持,也能提醒他们持续下去。相对而言,我希望自己,不要太着急让他们立马掌握很多的知识点,不要定太多的标的泛泛去学,也不要要求他们比别的孩子更快更早,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养成长期积累的意识和坚持锻炼的意志力。

5、丰富的见识面会拉开差距

产生这个认知,最初是我在大学时间去当家教的时候,突然意识到的。那天,我家教的小朋友把他六年级的语文试卷拿出来问我,有个阅读理解他做错了,本来我只辅导数学,但因为孩子跟我很熟悉了,我想着就帮忙看看,结果发现,结合语境,很容易就理解了那句话什么意思。我就回忆起,为什么当年的我最头疼这种题目,甚至我自己也一度认为我天生就不擅长语文,原因很简单,儿时的我阅历、见识不够,很多场景、很多信息点接触过也没听说过,也就无从理解。但我后来辅导一个保送武大的中学生,会发现,这个小孩辅导她一点就通,知识面很广,跟大她十来岁的我交流起来也没有障碍,己的学习方法,很早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学习生涯,也总能如期实现自己的目标。


进入社会以后感知更明显,我们看大学同学,发现大家现在的发展差异很大,并不全以当年的学习成绩为基准,反而更多跟是各自的选择关系更大。有人去了三四线城市当老师,有人在当公务员,有的人闲赋在家,也有的人去一线城市做了投行,有的人子承父业,当年在学校里看上去没有什么差别的,现在同学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差异都越来越大。选择不同,除了跟各自个性相关,还有个很深层次的原因是当年大家的见识差异,而且,这个见识面跟家庭关系很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了家人更熟悉的行业,其实跟第一个观点很接近,即便在看似相同的大学起跑线,影响孩子们未来职业选择的仍然是父母。换句话来说,见识面更丰富的家庭(家长会影响孩子、或孩子自身)会有更多更优质的选择,从而能找到给自己带来更大收益的工作和发展方向。


比如我,大学毕业前听学长学姐们说银行是好的工作选择,收入高稳定又体面,结果我跟风去银行面试被问到想做什么岗位,我说除了销售啥都可以,最后没有一家银行录用我。后来才知道,银行里的员工90%以上的都是销售岗,而且绝大多数的单位都是营销岗位话语权更大更重要,之所以我会这样回答跟我自己对银行体系不了解有关,家里没有做生意的人也没人叫我认识更多不同的职业或生活方式。换句话来说,在我选择就业的时候,受限于我自身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其实已经不自觉错过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或者说因为很多职业是我不曾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说过的所以从来没进入我的规划里。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1932090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