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怎样科学落实?
前
言
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儿童入小学的适应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最近,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采纳设小学入学适应期、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等措施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指导意见》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4个方面的内容。为此,本报约请了几位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代表一起探讨——
嘉宾简介
嘉宾:
张其宏 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
李斌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
张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李克健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老师
陈桢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幼儿园园长
冯洁 杭州市文澜小学党支部布告、副校长
朱玲 学生家长
主持人:言宏
如何科学有效衔接?
幼小衔接是个过程,要让娃儿循序渐进爬“缓坡”
主持人:纵观教育部《指导意见》,要点主要聚焦在“衔接什么”及“如何衔接”两大题目。该如何理解这两大问题?小学、幼儿园、家庭分别要把握哪些教育重点?
张丰:
幼小衔接应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个星期的行为训练便能完成,可能需要一个学期乃至一年或两年的工夫。一、二年级应该是孩子循序渐进的“缓坡”,而不应该是“陡坡”。
幼小衔接应体现在课程形态上。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的游戏化学习已相当活跃,经历这样自主探索的孩子们进入小学后,要求小学低段的课程学习不能“学科本位”与分科过细,应更多地采用联系生活的、真实情境的、学科整合的学习,通过真实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来展现孩子们的学习所得与能力进步。2015年,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时,就倡导在小学低段开展课程整合实验。事实上,在义务教育规划中,我们对小学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有相应的要求。比如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以纸笔测验为主要评价形式。
幼小衔接还要体现在正确对待性别差异上。譬如小男孩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跟小女孩相比落后3~4年。在幼小衔接问题上,需要考虑孩子的性别特点。我们一直反对小学阶段滥用相对评价,以及小学阶段频繁考试并排名。这对于尚显幼稚的孩子是非常残酷的。幼小衔接一定要改变横向比较的方式。我们倡导小学分项等级评价,让评价表现为诊断促进的方式,而不是比较施压的方式。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静等花开的心态。
朱玲:
我希望幼儿园能给孩子做一些小学生活的正确引导,激发小朋友对小学的向往。初入小学,要充分给予小朋友过渡的时间,以激发兴趣为目的,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目标,降低对分数的要求。
陈桢
幼儿园阶段要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的准备。很多时候,身心、生活、社会的准备比学习的准备更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学习的基础。而家长比较关注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品质和学习的能力才是可持续学习的保障。
冯洁
确实,幼儿园教师要给孩子们传递期待感和责任感。要让孩子们走进小学时,体验小学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他们产生向往和期待。小学教师要多到幼儿园,增加幼儿对小学教师的亲近感。小学在做幼小衔接时需要关注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好比我校小学一年级,第一周安排的是新生体验营的实践活动课程。第一周不上新课,让孩子们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作息。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以互动的形式唤起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培养学习习惯。
家长应该尽量消除自身的焦虑,和孩子一起积极地期待和向往。充满仪式感的家庭会议、高兴温馨的家庭入学典礼,都会让孩子们觉得成为小学生是很光荣的。
李克建
推进“幼小衔接”,应遵循坚持儿童为本、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坚持规范管理等4条基本原则。具体而言:要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要强化幼小双向、主动跟尾意识,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系统化进行顶层设计,在课程教学、师资准备、育人环境、生活作息、发展评价等各个层面做好科学衔接的规划;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为幼小衔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入学前要上培训班吗?
多维理解“零起点”,尊重儿童个体差异
主持人:按照政策,小学应做到“零起点教学”,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真正做到进小学校园时“零起点”,教师也很难做到“零起点”教学。现在一些幼儿园大班都出现了“空心班”现象,不少学生去读衔接班,甚至参加奥数培训。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要上培训班吗?幼儿园和小学又该如何做呢?
朱玲
今年秋季,我的孩子要上小学。有两点让我焦虑:一是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生理是否适应,能否习惯小学的作息时间及上课方式;二是担心孩子的心理是否适应。很多家长都让孩子提前认字、学英语、学数学等。没让孩子进行提前学习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跟不上。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就是一种打击。该怎么办?
冯洁
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入学前的培训,因人而异。如果幼儿园、小学、家长是重视并已经在实施幼小衔接的,孩子其实不用去上专门的培训班。因为各地教育局也提倡“零起点”入小学。但如果一些孩子因特殊原因、特殊需求,也可以选择正规、合适的培训机构。在敬仰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家长要慎重选择。如果不能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宁可让孩子“零起点”入学,把拼音、写字等学习交给专业的小学教师来做。只要家长与教师做好配合,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不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
陈桢
关于“零起点”,我觉得需要多维的理解。如果是针对知识准备提出的“零起点”,我赞同!但如果理解为幼儿园就是玩玩的,什么都不需要学,就比较片面。因为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不能把他们整齐划一地当作“白纸”,或者全部拦在一条起跑线上待跑。
比如很多家长纠结的“要不要给孩子识字?”。我的回答是可以识,但关键是怎样识。《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对识字的定义为“前识字”。“前识字”的“前”体现在目的上的“前”,内容上的“前”。它不是以儿童识字、认字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儿童对符号和文字的兴趣、发展儿童文字意识的核心经验为目的,这些字应该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直接感受,甚至运用的。前识字的“前”还体现在活动的情景和方法上。如在我们幼儿园有个书画同源社团,就是研究文字演化的。孩子们从象形文字的读画开始,听汉字故事……就理解了汉字的意思,有兴趣的孩子还“画字”,慢慢学会书写汉字。
张丰
我们今天过于强调知识获得情况的横向比较,就有了是否“零起点”的焦虑。如果我们着力于学生学习状态的逐步形成,所在意的就不会是知识起点问题,而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看学生是否处于真实投入的、热爱状态的学习。当然了,学习要有目标,但我们所强调的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不可以无限攀高。小学阶段应倡导达标制的评价,重视基础性要求的达成,而优秀应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成果。起,浙江省在7个县(市、区)进行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就是推动小学评价的改革。
幼小如何强化联系?
打破学校“围墙”,加强双向交流
主持人:幼儿园和小学作为未来社区教育共同体,该如何互相加强联系?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幼儿园、杭州市文澜小学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试点单位,请陈园长、冯校长谈谈你们的看法?
冯洁
要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走进小学,参观校园,看哥哥姐姐学习,观摩运动会、社团活动,了解小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资深的低年级教师走进幼儿园,进行小学初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的探讨。让有特长的社团教师走进幼儿园,丰富幼儿园的社团课程,推进特色社团的建设,培养孩子们的特长发展。学校通过家访,了解特殊孩子,并召集学校校医、心理辅导组、家长商量措施,通过家校合作,适当为孩子打开绿色通道,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陈桢
我们幼儿园为每一个孩子撰写了《成长车》。这本“书”记录着孩子在园3年的成长历程。“书”中既有教师为孩子撰写的学习故事,也有家长为孩子撰写的成长记录,还有孩子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这些基于真实生活的微记录,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轨迹。如果小学教师在孩子入小学之前就能读一读《成长车》,提前了解,做好计划,协同实施,对幼小衔接是特别有价值和意义的。
希望不久,我们两所学校从打破“围墙”开始,从环境融合开始,制定“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逐步实现目标融合和课程融合。
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鼓励试点先行,建立幼小衔接负面清单
主持人:地方政府在《指导意见》的具体落实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可以给予哪些具体保障举措?
张其宏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近年来,全省各地把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专项行动计划,颁布施行《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等。到目前,全省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对标“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要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和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幼儿园做好幼儿入学准备、破除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深化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做好幼小科学衔接,是关心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教育部门、幼儿园、小学等各方力量,统筹谋划、积极主动、双向对接、同向发力。通过试点先行,总结经验,有序推进,建立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长效机制。
李斌
我们正在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浙江省幼小科学衔接行动方案”。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建立幼小衔接负面清单,即小学主要围绕“零起点”、幼儿园主要围绕防止“小学化”、培训机构主要围绕“学前班”等画红线,明确哪些是不能做的。
二是启动幼小衔接改革试点,遴选了11个县(市、区)和108所小校(幼儿园),作为全省幼小衔接实验区和试点校(园),先行试点,分层推进。
三是建立幼小衔接协同机制,强调双向衔接,实施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重点加强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探索低年级课程、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保育教育相衔接。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入学适应期,坚持零起点,组织入学适应活动,合理安排教学梯度,切实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
四是突出家校(园)沟通和联动,树立科学导向,多渠道强化家长的幼小科学衔接意识,引导家长自觉抵制违背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为,针对“幼小衔接”中的困难和问题,最大程度地缓解和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积极争取广大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是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将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纳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对以各种名义接收学前儿童提前进行小学课程内容培训的校外机构,要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强化教育督导,将“幼小衔接”纳入督学责任区,对小学违反“零起点”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要追究校长、园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形成幼小衔接的良好生态。
李克建
政府可以从7个方面着手科学推进幼小衔接:价值引领、资金供给、课程建设、师范教育改革、鼓励试点、专业支持、组织保障等。要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维联动的“幼小衔接、科学协同”工作体系。创设试验区,并对幼小衔接工作优异单位及教师进行奖励与表彰。基于3~8岁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系统地建设连贯、统一的“幼儿园—小学”课程体系(包括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打通师范教育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分割,培养具有跨学段胜任力的“双证型”教师(持幼儿园、小学教师双资格证)。鼓励地方进行幼儿园—小学一贯制试点。细化地方管理指导责任,并发挥专家作用。
来源:《浙江教育报》“前沿观察”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张雅茹
责任编辑:朱诗琪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
04 |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1531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