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珍惜孩子天赋

爱默生说,“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天赋。”
天赋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对特定事物的敏感度、领悟力特别强,能轻易地比他人学得又快又好,这就是天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孩子的天赋得到了阐扬,但有些孩子的天赋却由于成人的偏见和失误而消失了,这些天赋不是被扼杀了就是转入了其他方面,最终这些带着天赋来到凡间的天使,变成了茫茫人海中庸碌之人。
要想成功教育孩子,一定要珍惜孩子的天赋,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天赋在哪里,以及这样的天才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才行,然后想办法,帮助孩子把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先懂孩子才会教——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不,准确地说,是一本天书。对于这本书,顺手翻阅,不行;认真看看,不够。只有潜心研读,才能通晓人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从古自今,中国人都认为「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诲成果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的目标。
——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要「懂」娃儿。
——如何能真正地「懂」娃儿?
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终于发现每个人的使用说明书。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在于移除发展的障碍,然后向着光的方向去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他们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孩子的闪光点可以在先天学习中慢慢变成强项,甚至帮助他们未来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而这个闪光点就是孩子的天赋。
孩子的天赋都有哪些施展阐发?
1、有所偏好
2、敏感专注
3、喜欢探索
如何
看到和启发孩子的天赋?
不管是一颗草,一个种子,一只小鸟,还是一个人,他都是带着使命的,而生命是由自己的意志完成的。
生命成长的力量,需要从内在去呈现,而不是从外在去给予。只有当你的孩子发现了他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才能够真正的去给他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此之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羽翼。马天生就是在行走,你不要替它去行走,鸟天生就在天上飞,你也不要替它飞,否则的话,鸟长着翅膀干嘛,马长着腿干嘛。它告诉我们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去做你不该做的事儿。而作为父母来讲最难的事情就是不去教育孩子,而是放下对于孩子的控制,放下你想教育孩子的这个念头这个执念。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给了孩子太多的干涉和限制。很多时候,父母把自己的信念和期望过多地强加给了孩子,也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
在孩子教育中,父母往往很难做到的就是无为,也就是不作为。
如何将无为教育落地,让孩子绽放天赋?
孩子绽放天赋的本质,其实就是去体验世界。
体验世界有三种方式:
1、多阅读。
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感兴趣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多阅读。
2、如果条件允许,带孩子走出家门,多去看外面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是平常说的去公园,去动物园,而是孩子之前没有看过的世界,让孩子多见识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
3、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
父母就要在这个过程中做空气,然后自然而然地呆在孩子的身边,不做干涉,只需要站在孩子背后观察孩子,跟随孩子,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做孩子最后的防线,给孩子自由。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和拓展他的人脉圈。只要孩子喜欢的,我们做好支持就好,没有必要给孩子过多的干涉,让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是孩子背后的保护伞,做孩子背后的支持者,让孩子更好地体验世界,更好地成长为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1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天赋和教育,非常像一个面包发酵的过程,都需要时间,等待和观察。
天赋到底能不能被培养?
这是每一位父母都关心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今天想告诉各位家长:天赋只能培育,而不是创造。
01
理解并培育孩子的天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生物的人多样性更是如此,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孩子不是流水线的产品,需要每一个都一样,然后我们把它盖一个合格的标签。孩子的成长更是因人而异,它的多样性、丰富性、个体性非常强。
有的孩子天生会比较内向,有一些就是比较闹,千万别想着我要创造一个“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标准孩子,我觉得这样一点会更好,那样一点就会更好,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完全是大人的需要,和孩子没关系。所以要了解孩子,然后接受他。当我们了解了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感受,感受来源于观察。感受和观察的前提是,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他们和你一样,有思考,有情绪。
孩子也会面临每天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包括父母的行为、语言、情绪必然对它产生影响,但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要过一段时间才有。
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不去观察,没有发现,作为父母的大人思维,一定会觉得这孩子简直莫名其妙。实际上他并不是无理取闹,他总有一个原因或者诉求。我们应该需要通过观察、理解、调整,来达到准确感受我们的孩子。这样的感受过程,不仅可以解决熊孩子的问题,还是发现天赋的基础。
02
有远见地调整策略
小朋友在0到6岁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自然的生长。我们不会要求6个月大的孩子就会画画,3岁孩子就可以跨栏。但有一些阶段性的规律,大部分父母是不晓得的。所以一旦碰到这样的阶段节点,就可能出现不恰当的要求和调整。
作为培育,需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和远见,并且内容是连续的和层层递进。比如性教育和生与死的这种生命教育,往往需要在一个恰当合适的阶段,有所铺垫的前提下,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一步一步走,会很平和,能够被接受。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性,每一次都是在解决当下,解决紧急问题,孩子就会出现困惑,家长也越来越觉得无力。
当小朋友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先尽可能的形成一种不带任何干涉和指导倾向的观察,然后孩子能够在我们的面前很自然地表现自己,我们才能理解他的逻辑和方法。不能给孩子一种“你做错了”,要被纠正的感觉。我们要给予孩子一种选择,就是原来还可以这样去做,这是在保留孩子原来做法的权利。慢慢的,你会和他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沟通。这样的一种保留和选择,对于他来讲,恰恰就像发酵一样,在某个时刻去激活孩子本来就有天赋的酵母,然后它自然的成长,快速的成长。
天赋的培育,就像我们小时候下雪天玩的滚雪球一样,你需要有一个原点,然后让他慢慢的自己变大,而不是堆大。堆雪人的过程,是典型的按照成年人的意愿去堆砌一个自己想要的雪人。这样的雪人并不是孩子天赋的自然成长和发现,很容易就垮掉了。
03
抛弃“刻意教育”的情绪
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交流的基础并不是语言,而是情绪。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敷衍吧,别以为小孩子不知道你在敷衍他,一样能够分辨你哪些是假装的,哪些是认真的。
这就是情绪的感受力,任何教育都是双向影响,从小长大的孩子也在大量的日常里观察我们,试图理解我们。假如你是一种刻意的教育,装样子的状态,一定会被察觉并感受到,他也会有模有样的敷衍你。这就走入了低效的、徒劳的甚至是教育的反面。
和孩子的沟通,情绪和行为无法被代替,远比语言和文字更加有效。对孩子来讲,我们要让小朋友体会到情绪,然后传递,并且要让他知道我们的情绪边界。这种传递也都是情绪,在潜移默化当中小朋友学到最多的就是情绪传递的形式和内容。这是在不经意当中的培育,是你的语言和文字无法替代的。
你陪孩子在睡前读绘本,他会睡得很好,不一定是因为文字内容,而是因为你陪伴的结果。关于情绪和行为,是在前面的感受过程当中的必然,它的建立能让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有效。
假如家长不是一个有力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最终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和局限就是你。再回到关于天赋的发现,我们认为这种适度的引领和陪伴,恰恰不轻松,需要下功夫,需要学习,需要思考。
04
天赋的培养没有捷径
以上的这一切,是引领孩子发现自己天赋的基础。方法会产生太多的变数,甚至它会无效和起相反的作用,我更希望它是一种讨论和一个思路,能够慢慢的在自己的学习中有自己的方法,那才能适合你自己的孩子。
所以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知道学驾照去驾驶一堆铁,还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考试才能够合格。做父母要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然要复杂得多,多很多很多。只有通过学习和探索,才能让自己更接近“父母”两个字。
无论从天赋的养成还是教育,其实都没有诀窍,也没有捷径。我们需要的就是积累观察,然后去尝试,然后去调整。这样一次一次的循环,我们可能无法创造一个天赋给他,我们也不可能造出一个天才。但我们会给他发现自己天赋的机会,这就是培育,而不是创造。
教育就像给一颗种子阳光和雨水,无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种子,他长大了,健康了,快乐了,就是好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1334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