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讲好话多奖励,果然能让孩子越来越好吗?

多给孩子讲好话多奖励,真的能让孩子越来越好吗?

多给孩子讲好话多奖励,果然能让孩子越来越好吗?

                    ——我们一起来聊聊书

   

总有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奖赏,您平时多多表扬他,他就会越来越好的。
好像一说好话一表扬,娃儿就会立刻能够脱胎换骨似的。
是真的吗?
不可否认,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对孩子有一定的激励效率,但效果的持续性却是短暂的,甚至有害的。
心理学上有名的德西效应告诉咱们,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臆想。
1969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 edward l. deci 在举行了一次心理实验。
       他把随机选出的大学生分成两组,玩一种叫soma的积木游戏。这类玩具可以拼组成不同的形状,玩到复杂时非常具有挑战性。
      两组学生要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按照规程玩这种玩具。
     第一组被告知,他们每按纸上的图案拼组成一个形状,就能挣一美元。按照1969年的物价,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
    另一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

    半个小时一到,主持实验的人借故离开实验室,在外面通过秘密观察孔看看屋里的动静。
     结果发现,拼组一个能挣一块钱的学生,基本就不接着玩儿了。而那些没有挣到钱的学生,许多反而是欲罢不能,用这些积木堆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形状。

    德西博士通过实验发现,在一些情况下,个体在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兼得的时候,不仅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让动机减弱,这就被称为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的表明,如果一项活动是能让人愉快的(存在内部动机),那就不要提供物质刺激(外部动机),否则在人们的心中,这项活动的吸引力就降低了。


这种效应就算很小的孩子,如果被告知有奖励,动机也很容易从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
在《哈佛家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顽劣孩子,在一个老人家门口,天天嬉闹胡闹,把一只铁质垃圾桶踢得噼里啪啦,制造噪音,附近的邻居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严厉呵斥,都毫无效果,严重影响人休息
这个老人则充满智慧,他没有训斥,也没有谩骂,因为他知道,那样会让这些熊孩子变本加厉,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过来陪我,我这儿热闹极了。”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继续吵闹,老人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我们再也不为你玩了!”
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有在附近出现过。老人把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的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而他掌握着钱的多少,自然也管理了孩子的行为。

多给孩子讲好话多奖励,真的能让孩子越来越好吗?


其实,德西效应在我们生活中时有显现。认为经常给孩子讲好话多奖励就能让孩子越来越好,或者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或者说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手机”等等。

     家长们也许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自己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一旦用金钱做外部奖励,那么热爱的驱动力就不存在了,相当于激励的锚变了。 而我们很多家长正在犯着这个错误, 外部的动机短期有效,不过随着外部动机物的减少,它的动机能量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最后趋向于零。
所以,德西效应给我们一个启示
一旦启用外部奖励,就必须只能无限增加,不能减少。如果你没有想好让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0332138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