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不算“陪伴”,你和孩子该怎样玩?
【小编友情提醒:文末有流动哦~】
这张图片曾经刷爆朋友圈,叫做“一张图看懂陪伴和陪着”。
“陪伴”还是“陪着”?
图片中,一位爸爸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并亲切地与两个孩子交谈着什么。
而就在他们旁边,另一位妈妈和小小年纪的儿子各自垂头玩着手机,互不关注,表情动作都神相似。
在这张图片持续刷屏的时辰,大家都感慨:
别再说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着”。
小编的朋友圈也有不少家长转发了,反省自己在对于孩子的陪伴上有所缺失。
然而,内疚过后呢?
爸爸们的“父爱如山”还是雷打不动,妈妈们也没能从职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中找到出口。
(来自育学园公众号的用户留言)
对于陪伴孩子,育学园这两位妈妈的忧?,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是啊,我们都知道应该高质量陪伴,
我们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诲,
我们都知道,不能把孩子扔给电视;不能一边嘴上应付孩子,一边刷着手机不放;不能只是花钱买玩具,还得花心思和孩子一起玩……
可是道理听了无数次,却依旧不知道,陪同,除了在孩子身边,我们还能做什么?
中国儿童中心出版的《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儿童发展分为感知觉、留神、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社会性及个性等几大主题。
指导家长既要关注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家长单方面地“教”,孩子单方面“接受”,而是由家长和娃儿组成的共同体,是长久陪伴中获得的共同成长。
崔玉涛医生也经常说,孩子又不是机器,你下指令他就执行,作为家长,一切都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花时间“教”,不如花心思“陪”
什么是“尊重孩子”的呢?
小编曾在育学园诊所遇到一位妈妈,孔殷地询问,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她随后详细描述,1岁多的孩子,平均每餐吃饭时间超过1个小时,中间要换若干次玩具、要放着动画片,妈妈一会儿扮红脸,一会儿扮白脸,并且要重复加热饭菜,以免变凉。
“我天天这么陪他折腾,自身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3岁以内,是行为教育阶段。
孩子掌握刷牙、上厕所、穿衣穿鞋等等这些本领,未必需要我们花几许时间去“教”,而是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做。
能参与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被动“受教”,而是亲密感、参与感和成就感的三重满足。
这样有趣的体验,何尝不是高品质的陪伴。
成为孩子的“安全岛”
小编的朋友是一位职场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做饭吃饭、陪孩子玩、给孩子洗漱,还要坚持在9点之前讲故事哄睡。
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孩子睡着后,有片刻属于自己的工夫,能洗衣服做家务,能追追剧看看书。
可是最近,她的天使宝宝突然变得很“作”,绘本讲五遍也不肯睡,甚至大喊“不要妈妈”。
“不要正好,让她爸哄,我多看两集电视剧”——朋友这样说,孩子情绪突然变化的原因也就明白了。
为了争取时间追剧,原本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变成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可孩子的内心何其敏感,你在敷衍她,她怎会不知道。
讲五遍绘本的时间也不短了,可是时间消耗了,孩子不满足,陪伴也没有质量可言。
《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孩子对养育者的依恋形容为“探险者”和“安全岛”的关系。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探险者”,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岛”。有了“安全岛”,孩子可以自信地探索周围世界,而短暂离开后,再回到“安全岛”补给,准备下一次探险。
建立这样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尤其重要。
为什么孩子不要你?
经常听爸爸们说,陪孩子这事不是不想做,而是自己插不上手,因为“孩子不要爸,只要妈”。
一些妈妈也说,不能让爸爸带孩子,带不了几分钟准哭!
准哭?爸爸们是怎么做到的?
小编的同事是工科爸爸,有一次带着4岁的儿子来办公室。
叔叔阿姨们热情招呼,有的给水果,有的拿玩具。
孩子很快被一套磁力玩具吸引了,站在办公桌前就摆弄,可是因为磁力的作用,总是不能乖乖“粘”上,一靠近就变形。
孩子还没怎么样,爸爸先急了,“你这样,这样”,三下五除二,搭了个小房子,结果孩子一巴掌就给按扁了。
最后,以爸爸发火,儿子哭了一通嚎哭收场。
大家都说“惹哭了吧,你让孩子自己玩嘛”,爸爸还委屈呢,“他不会,我还不能教他吗?”
“过度干涉”太普遍了,
-
看到孩子拿着黑色蜡笔画小花,忍不住说“有黑色的花吗?”;
-
看到他不停地用正方形积木,往圆形洞洞里按,忍不住说“不是这个,拿那个圆的”;
-
看到孩子在泳池边犹豫,不敢下水,忍不住说他“这有什么可怕的,赶紧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02350253.html